日前在“2008上海论坛”作主旨演讲时,成思危表示,要实行保值储蓄,使老百姓的储蓄不至于因通胀而缩水。
中国通胀率在2007年达到4.8%的基础上,今年前四个月分别为7.1%、8.7%、8.3%和8.5%,很难实现2008年4.8%的控制目标。对于通胀原因至今还在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主要是流动性过剩和资源、基础产品上涨等成本推动两大原因。
然而,分析这两大因素,都是国际大环境或者说是发达国家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拉动,从全球来看,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要,必然会拉动CPI上涨。从根本上说,中国流动性过剩是由于过去中国大陆为了吸引外资长期实行的低环境成本、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能源政策导致世界产业大量转移到中国的原因。而从近期看,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体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出流动性也造成了这一现状。
粮食价格上涨,石油价格上涨,铁矿石等资源价格上涨是成本推进的通胀原因。而这种原因也是全球性的,不是一个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所能左右的。比如,这一波粮食价格飙涨,是全球现象。全球物价飙涨有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发展中国家采取过于宽松货币政策所致,这些国家占目前全球原油、金属新增需求的九成,占全球新增谷物需求的八成,新兴市场国家购买力的提升,间接助长原材料价格飙涨。据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报导,今年夏天,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将面临两位数通货膨涨的煎熬。
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不可能不受影响,短期内通胀不可能消除。在此情况下,要有长期通胀的心理预期。这就决定了当前一些应对通胀的政策有必要适当调整。比如:补贴和实行价格管制只能是权宜之计,只能应对短期通货膨胀,如果在全球背景下通货膨胀短期很难消除,那么,政府必须想方设法保证百姓的实际收入不下降,即购买力不减弱。
政府要继续采取从紧货币政策,回收流通中过剩流动性,遏制通胀上升势头。再者,就是要从长期考虑,实行保值储蓄,使老百姓的储蓄不至于缩水。还有,就是探索制定工资随着CPI调整的方案,这样使得百姓的实际收入不会降低。最后,就是要对退休离休、失业以及学生等实行财政生活补贴政策。(余丰慧)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