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基金业的不断壮大,市场上闹起了“基金经理荒”,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从被动调换职位转变成了主动跳槽。来自天相投资的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度基金经理离任比例达到38.6%,平均任期不足18个月。
“如果管理几百亿基金的人是这样的风格,非常可怕。”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副总裁、亚洲及中国策略研究分析师唐志刚说。目前,基金经理更换的频率之大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
300人和10000亿
目前国内基金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持股市值约占全部股票流通市值的1/4,对于国内股市的走势有很大的掌控力。然而,目前全国仅有300余名基金经理。一万多亿资产掌握在300多人手上。这种供小于求的稀缺市场关系使得优秀基金经理成为市场疯抢的资源。
来自晨星中国的报告显示,在2006年内共有130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只属于原有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总数的33.88%,离职的基金经理涉及97人次。2005年内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公告调整岗位,任职时间最短的基金经理从公告赴任到离任时间只有42天。
5年和12年
即使是这300多名基金经理,其中也有不少人是在岗位上被速成“催熟”的。
记者采访到的一名基金经理刚刚过完30岁生日,手里掌握着几十亿的资产规模。他的成长轨迹在业内颇具代表性。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基金公司,从事2年左右的研究员,半年左右的交易员,一年多的基金经理助理,直至不久前遭遇基金发行热潮,顺理成章地被推上了基金经理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国外对基金经理的培养期需要12年以上,而这名基金经理在四年多的时间里,走完了国外通常要十几年才能走完的路。据晨星中国的统计,目前国内基金经理的培养期约在5年上下。
3个月和3年
巨额的金钱掌握在个人手中,投资者、公司乃至政府监管层没有理由不时刻紧盯。目前大多数基金公司会根据一只基金在业内的季度排名来调整基金经理的薪酬乃至岗位。这被海外基金经理戏称为“掐秒表投资”,因为在国外,基金经理的考核是以年度进行的。例如,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CAPITAL对基金经理每三年才考核一次。
“考评时间过短会刺激基金经理们短线操作。”博时基金人力资源总监尹庆军表示。在去年的牛市中,国内基金的表现输给了QFII,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金经理受业绩增长所限,对股票进行了太多短线操作,从而影响了长远的收益。更让人担心的是,考核期过短有可能使基金经理忽视长期风险,做出冒进的投资行为。
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引起了证监会的注意。去年9月证监会出台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离任不满3个月的基金经理不得被其他公司聘用。虽然这一规定还没有正式执行,但在采访中,不少基金公司表示已经从今年起开始使用这一方法来规范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唐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