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9日电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期,中国部分地方粮油价格上涨引起广泛关注。而这一波粮油价格上涨是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出现的。这轮“增产涨价”现象反映了中国宏观调控对粮食市场的作用,也提示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能高枕无忧。
据了解,粮食涨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际市场的拉动。在连续七年没有出现足以影响全球农产品收成的恶劣天气之后,反常的炎热天气和干旱今年一块来袭,导致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小麦出现不同程度减产。
小麦减产使得美国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从9月中下旬开始领涨,并带动玉米价格上涨。大豆全球库存仍然较大,但也纷纷跟涨。这些情况促成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并带动国内市场。特别是中国大豆消费2/3依靠进口,导致豆油价格大幅涨价。
其次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效应。江西省粮食局局长熊根泉认为,当前粮价上涨不是由于没粮,而是粮源都被国家掌握了。仅仅在江西,目前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周转粮在内,仓库里还有粮食约90亿公斤,这个库存量在历史上是比较高的。大量粮源被国家控制,虽然产量增加了,但市场供应量不增反减,“增产涨价”也就形成了。
再次是加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粮食消费量增加。伴随着能源短缺刺激起来的生物能源热潮,玉米作为燃料乙醇的最大来源已经被赋予新能源的属性,其需求量正持续大幅度增加,加剧了供需缺口。美国农业部预计,2006/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6.89亿吨,消费量却达到7.23亿吨,期末库存9000万吨,远远低于上年度,也远低于安全水平。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玉米产需缺口在350万吨左右,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这些情况拉动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加上气候原因使今年新产玉米大规模上市延迟,加工企业抢购粮源,玉米价格便扶摇直上。
“增产不增收”在中国由来已久,严重困扰了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一块心病。
首先,从“增产不跌价”现象可以看出,以最低收购价政策为核心的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化道路正显现其独特的魅力。中国粮食生产能够在世界粮食普遍减产的情况下“一枝独秀”,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系列惠农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熊根泉认为,最低收购价政策也是把农民利益和市民利益较好地结合起来的一个政策。这次各地粮油虽然全线涨价,但没有出现囤积、抢购等现象,说明这种政策下形成的市场价格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也是可以承受的。可以预见,在最低收购价政策主导下,在较长时期内,中国粮食产销可以维持目前这种“农民可接受、市民能承受”的“紧平衡”状态,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其次,粮食的能源特性开始显现,并正在催涨粮价。熊根泉说,加工因素成为最近一波粮油涨价的一个原因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各种性质的粮食加工企业将逐步取代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为粮食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发展生物能源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如何让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实现双赢,是一个已经摆上台面的课题。
此外,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仍不能高枕无忧。(林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