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中的大国经济:三类新兴经济体受拖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金融海啸中的大国经济:三类新兴经济体受拖累
2009年02月28日 14:3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面对依旧“下沉”的全球经济,是自保还是协作?是同舟共济还是同床异梦?考验的不仅是诸国领袖的胸襟,更考验的是人类战胜危机的理性光芒

  一年半时间已经过去了,国际金融危机距爆发至今仍然在持续恶化,并进一步蔓延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的衰退程度不断地超出世界银行和IMF的预期。采访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对《瞭望》新闻周刊分析说,从目前最新动态判断,2009年全球经济仍将是充满变数和动荡的一年,整体形势甚至可能要比2008年更为严峻。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还没见底的征兆。美欧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破产还在持续增加,而且银行资产大幅度缩水。已注资200亿美元的花旗银行,目前市值缩水到1/10。按照近日前IMF总裁拉托的判断,“如果金融机构和其融资功能不恢复到正常状态,实体经济难以运转起来。”

  另一方面,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迅速扩散。除了去年下半年以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业的亏损、破产和萧条还在持续蔓延外,原本被经济学家认为可能率先复苏的日本电子业,也出现了全行业性的急剧衰退,日本十大电器公司统统亏损。

  伴随着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传染,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一种“去全球化”的逆潮在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间浮现出来。无论是美国国内市场喧嚷的“雇佣本国员工条例”和“购买国货”,还是欧美保护主义者在全世界寻找危机“替罪羊”的言行,危机肆虐下的全球经济体间的不信任、自保情绪以及政策合作协调机制薄弱,正在加剧新一轮更大规模金融海啸爆发的可能性。

  如果发生第二波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危机,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世纪性全球经济灾难。王一鸣认为,眼前这场危机的实质是全球性的制度性危机,只有通过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制的共同调整和改革才能得到解决。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也强调,当前的金融挑战是全球性的。 

  在世界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必须正视这场危机的实质。“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不得法亦不得人心,“各自为政”的单干也无法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开放合作、协调行动才是世界经济克服危机的主调。

  “美国病人”

  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多德形容美国经济,正在“像癌症一样扩散”。美国经济衰退已经持续了一年,至今还没有看到好转的迹象。被寄予厚望的奥巴马“新政”本月出台几大措施,成效尚难以预期,并未给水深火热的市场带来足够信心。

  于是,美国内外对美国经济今年能否走出衰退的怀疑正日渐增强,特别是银行体系的继续恶化,使得对美国即将爆发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忧虑甚嚣尘上。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最新的美国经济数据中。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去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3.8%,经济紧缩下滑速度创下26年来之最;出口急剧放缓,环比增长大幅下降19.7%;今年1月份失业率达到7.6%,为16年来最高水平。

  银行、楼市和消费被认为是压在美国经济头上的三座“大山”。今年以来,美国不到2个月时间再倒闭14家银行。到目前为止,此轮金融危机已造成美国39家银行倒闭;楼市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新房开工量比前一个月下降16.8%,这是美国新房开工量连续第七个月下降;2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再次降至历史低位。

  而且,以上种种数据表明,这场危机还没有出现明显见底的迹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月18日大幅下调了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由去年11月预测的下滑0.2%至增长1.1%之间,下调至下滑0.5%至增长1.3%之间。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月24日在国会作报告时说,美国经济正“经历严重收缩……下滑的风险很可能超过上升的可能。”他指出了目前面临的两大风险,一是由于全球范围经济减速,加剧美国经济所受压力;另一种风险来自所谓“逆向反馈圈”的“毁灭性力量”,即持续恶化的经济状况和金融状况之间的恶性循环。

  准确预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宾尼描述的形势更为严峻,美国金融业遭受的信贷危机损失将达到3.6万亿美元,银行体系实质上已经破产,“我们仍旧处于严峻的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危机当中,情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现在,对美国经济最大的担忧是银行业破产深度的加重,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AIG等“龙头”大型金融机构资产恶化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一时间,美国银行业“国有化”成为美国朝野间的焦点争议。

  反对者把国有化的后果喻为“伊拉克战争”,一旦启动便需不断增加投入,难以脱身。一些政府官员认为,这些企业规模太大、牵扯面太广,以至国家经济无法承受它们的破产,政府将被迫不断填补这些公司亏损的“无底洞”。

  但是,美国财政决策人士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危机面越来越扩大的形势下,如果不能尽快推行“国有化”计划,情况可能变得更糟,金融海啸“第二波”会很快出现,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新的沉重打击。

  然而,商业银行是否会国有化,新任美国财长盖特纳在2月10日公布的金融稳定计划中未作任何表示。这份规模高达2万亿美元的方案被认为细节欠缺,许多人担心计划无法具体落实及成效不彰。

  这种迟疑不决遭到了美国股市的不信任“投票”,道琼斯指数在方案公布后急跌近400点。进而美国各界开始对奥氏“新政”产生了质疑。奥巴马声称其2月17日签署的经济刺激计划是结束美国经济困境的“起点”,但美国股市主要股指当天暴跌至近3个月低点,反映出市场对刺激计划的效果心存疑虑。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邹新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2月份美国政府接连推出了三大政策存在缺陷:整体上较为空泛,可操作性不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冲突;部分政策内容之间存在矛盾;对信贷紧缩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成型可靠的解决方案。邹新判断,奥巴马救助政策的执行效果可能会打折扣,2009年美国经济难以进入复苏周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奥巴马的计划一大部分内容是个人减税,还没有把重点放在帮助实体经济上,包括结构调整。在他看来,美国只有继续开放,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包括调整其有关政策,比如放松其施行的出口技术管制,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才有可能更快走出危机。

  毫无疑问,全球金融危机何时见底,最终还是要看美国,因为美国是此次危机的源头和中心,而且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目前的美国决策者还没有拿出其所崇敬的罗斯福“新政”那样的果敢和勇气。

  欧洲,最危险的一环

  欧盟主要经济体领导人2月22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会议,为即将于4月举行的20国集团伦敦峰会协调欧盟立场。20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是2008年华盛顿峰会的后续行动,其首要任务是寻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良策。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此时的英国及整个欧盟,依然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现在的欧洲已不再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欧洲,而是自身陷入危机的欧洲。”

  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认为,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率大幅放慢,2009年欧洲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甚至可能成为全球经济衰退中最危险的一环。

  来自世界银行官方网站的消息认为,欧元区的金融状况如今处于危险地带。欧洲经济衰退的深度可与美国相比,部分原因在于欧洲公司财务更加依赖银行体系,而且商品价格下跌将减少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进口需求,而该地区是欧洲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

  经济基本面方面,2月份欧元区经济继续萎缩,最新“出炉”的欧元区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由1月份的34.4降至33.6,创历史最低水平。其中,服务业PMI由42.2降至38.9,刷新纪录低位。衡量私营部门活动的综合PMI由38.3降至36.2,同样也是再创新低。以上数据均低于预期。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三大引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正全面疲软。欧盟委员会一再下调对2009年欧元区GDP增长预期,从2008年0.1%的增长调至目前1.9%的负增长,这将是欧元区自1999年成立以来遭遇的首次经济萎缩。根据预测,2010年也将仅有0.4%的增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亮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在欧洲进一步深化,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全球金融危机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欧洲,与美国相比,欧元区国家底子较薄、反应较慢、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协调性较差等。”

  经济危机下社会矛盾凸显,其表现就是,经济高增长时期所掩盖的社会矛盾也开始显现,经济危机下的欧洲各国开始掀起社会抗议的浪潮。

  工厂倒闭和裁员使欧盟的失业人数增长到约1740万,比上一年多出约160万。国际劳工组织预测今年全世界的失业人数将达5100万。专家指出,失业率上升、就业条件恶化以及公众的沮丧情绪和对政治家的不信任,成为滋生社会不满情绪的普遍根源。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指出,危机导致的抗议活动“无处不在”,他认为“这一局面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恶化。”

  匈牙利、保加利亚、希腊、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国家都爆发了带有暴力色彩的抗议活动,法国、英国也爆发了示威抗议。接受采访的欧洲问题专家认为,危机将在全世界导致更强烈的社会反应,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或将重新抬头。

  全球经济衰退对中东欧地区的影响更为严重,由于外部需求急剧萎缩,过度依赖出口的中东欧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外资的纷纷撤离更加剧了资金短缺的压力,多年累积的债务问题凸显,舆论惊呼,中东欧地区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第二波的风暴中心。

  在这种社会局面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各国救市措施效果仍未显现。

  欧洲国家原有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在危机中成了潜在的灾难——高工资高福利水平,使得这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竞争力下降,吸引外国投资不力;失业率和税率水平偏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内需增长停滞,欧洲内部市场日趋饱和;单一货币欧元使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无法针对本国实际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为挽救受金融危机冲击而濒临倒闭的银行,欧盟一些国家通过大规模注资或国有化的方式“救市”,其特点是“临时组队”或“各自为政”。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收购富通集团49%的股份;英国将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收归国有;法国、比利时与卢森堡政府向德克夏银行紧急注资64亿欧元;爱尔兰政府为国内六大放贷银行提供资产与债务担保;德国政府也向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注资;等等。

  英国是受危机影响最大的欧洲国家,预计2009年该国经济将严重下滑,成为欧盟经济增速最低的国家。在英国政府宣布了第二轮整个银行业范围的纾困计划后,欧洲银行股暴跌,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国有化的担忧。因去年秋天颁布一系列拯救银行的措施而获民众支持的英国首相布朗,在银行业再次遭受重创后,支持率重新跌入谷底。

  “这种国有化的救市措施值得肯定。”但陈凤英告诉本刊记者,由于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效果尚不明显。比如,欧盟成员受欧盟统一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制约,只能在银行降息上做文章。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欧元区的经济政策远没有美国灵活,从而束缚了欧元区国家拯救经济的手脚。

  事实上,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欧元区国家政府反应滞后,且一度“各自为战”,“单兵作战”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也容易伤及彼此。经过多次努力,欧元区国家才同意携起手来,制订统一的框架应对金融危机,但却已“慢了半拍”。

  更为重要的是,应对金融危机措施不力,加重了人们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担忧,侵蚀了至关重要的经济信心。欧元区国家围绕应如何携手拯救实体经济产生的分歧,无疑给经济复苏再度蒙上阴影。

  日本重回“失去的十年”?

  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最令全球经济界“走眼”的国家就是日本。自危机以来的一年半间,日本经济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冲击,与欧美相比一度还算轻微,但日本内阁府2月16日公布的数据却显示,日本GDP在去年第四季度下滑的幅度却超过了美国和欧元区。去年第四季度日本GDP比上季度下降3.3%,按年率计算则下降12.7%,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也是1974年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单季GDP出现的最大跌幅。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访问时指出,日本经济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其出口支柱产业电子、家电和汽车受到次贷危机的严重打击。邹新也对本刊指出,受日元币值保持高位以及世界经济衰退引发外需疲软的影响,日本出口形势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下降。这是造成日本经济衰退最重要的原因。

  最近几个月日元急剧升值,加上经济衰退导致欧洲和美国对日本的汽车与电子产品需求下降,日本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45.7%,为1980年该数据开始统计以来的最大跌幅。贸易逆差达9526亿日元,创历史新高。截至1月份,日本已连续4个月出现贸易逆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还显示,汽车和半导体等电子产品的出口继续在以50%~60%的幅度迅速下滑。

  这些情况都表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日本正面临严重的出口危机。专家认为,在全球经济恢复增长之前,日本经济将继续面对外需不足的问题,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好转。日本《每日新闻》评论说,“日本出口急减就如同大河决堤,无法阻挡。”

  内外经济环境恶化和股市的下跌也导致消费者明显控制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近五成的个人消费环比下降0.4%。就业方面,日本厚生劳动省27日公布数据称,日本1月就业申请比从2008年12月修正后的0.73降至0.67,为1992年以来最大降幅,显示经济衰退促使企业进一步减产和裁员,这将使日本国内消费下滑状况进一步加剧。

  多数经济学家预测,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将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在2009年3月结束的2008财年,日本经济将刷新1998财年1.5%的历史最高降幅,2009财年也将出现负增长。标准普尔公司2月2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则预计,日本2009年GDP预计将下降4.0%,将是二战以来最糟糕的水平。

  事实上,鉴于日本经济前景不佳,很多投资者担心日元将难以维持全球最终“避风港”货币的地位,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两位数下滑的消息公布后,日元汇率连续走低。纽约银行梅隆公司外汇市场策略师尼尔-梅勒表示,越来越多的疲软经济数据以及贸易赤字的急剧攀升,凸显了日元地位所面临的潜在威胁。

  邹新认为,由于日本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较高,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要高于预期,日本经济基本面的持续走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日元近期不断升值的态势。

  受访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这种局面再次暴露出了日本经济结构内需不振和严重依赖出口的弱点,“如果日本不痛定思痛,彻底调整其经济结构,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日本经济很难复苏。”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政府应对困境的现有能力有限。专家指出,日本政府已经认识到,在无法左右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如何刺激个人消费和扩大内需才是使日本经济摆脱危机的关键。

  去年以来,日本政府曾先后分三次出台了总额75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主要解决国民生活、中小企业融资以及稳定金融市场、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方案还没有落实。鉴于日本经济形势的恶化超出预料,日本首相麻生太郎2月26日表示,将在3月初公布一项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减税来刺激疲软的消费支出。

  然而,日本2008财年补充预算和2009财年的预算案至今还停留在国会辩论阶段,如果迟迟不能获得通过,会影响总额高达75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政策效果,遑论推出追加新的措施。

  邹新认为,日本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继续刺激经济的空间较小,难以有效减轻衰退压力。而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日本重回“失落十年”的担忧,市场信心大幅下降,市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更趋谨慎。

  他还指出,麻生太郎政府的民众支持率大幅降低,政局不稳也导致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显著加大。上台不到半年的麻生支持率一直很低,最近更是跌到10%以下,是二战以来日本最不得人心的首相之一。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在今后几个月的进一步恶化,麻生的支持率还将继续下降。

  另外,刺激计划的经济来源也是一个问题。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表示,没有显而易见的“有效途径”来支出这么一大笔资金。如果为了加大财政支出而大量发行赤字国债,将有可能导致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并带动长期利息上升,进一步削弱企业投资,反而影响经济复苏。

  不过,冯昭奎认为,日本经济从质的方面,包括企业竞争力、环境和节能等方面来看,还是不错的。只要外部的负面因素缓解,预计日本经济可以较快回稳。

  他强调,日本企业大部分都解决了“三过度”(过度负债、过度产能、过度劳动力)的问题,日本银行业也已基本上解决了不良贷款问题,“日本抗危机能力还是很强的,尤其是在科技进步方面一直抓得很紧,日本仍可通过科技提升和产业转型来避免经济下滑得太厉害。”在他看来,日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真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问题。人口的少子化和高龄化趋向,可能使日本GDP总量和增长率都受到影响。

  冯昭奎认为,日本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开放,另一条是科技。日本应以科技立国,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才有勇气把相对低层次的技术和产业转移到国外,加强与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的经济、科技、投资贸易和移民等的合作,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整个亚洲经济才能活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日本不可能单独走出经济衰退的泥潭已是不争的事实。现阶段,不少日本企业也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一些遭危机重创的支柱性行业正在积极培育和寻找新的增长点。丰田、本田汽车公司加大了混合动力车的开发、生产及促销力度,夏普公司考虑将液晶面板转移到中国生产或与中国企业合资生产,日本大金公司也和中国空调制造商格力展开合作。

  受拖累的新兴经济体

  按照受冲击的顺序及性质,陈凤英将新兴经济体国家分成三类:

  第一类为金融开放过度的新兴经济体,也是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第一波国家。金融风暴后,波罗的海三国、匈牙利等所谓转型经济体首当其冲,东亚地区的越南和韩国,也较早陷入金融危机。这些新兴市场吸引的投资大部分是以银行债务为基础的金融产品,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外资快速抽逃,造成这些国家股市缩水,本币贬值。

  第二类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主要是包括中国、越南在内的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造成世界市场收缩,需求减少,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下滑。受此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今年可能要明显下滑一段时间。

  第三类为资源出口国。主要代表如俄罗斯、巴西和中亚国家等。金融危机冲击市场价格,资源价格下降则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收入。由于在过去几年资源价格高企时期积累下数额不菲的外汇,这些国家的困难还能够应付,但世界经济如果不能在一两年内走出衰退,矿产资源价格回升乏力,这些国家的经济和财政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金融危机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

  首先是金融。表现为外资撤退,股市缩水,本币贬值。去年下半年开始,资金从新兴经济体的股市大量流出,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联合国预测,2009年流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将大幅下降65%,从2008年的3911亿美元降到1353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0.8%。

  而且,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比发达国家还要大。据英国《经济学家》截至去年12月29日的统计,全球股市下跌达40.7%,其中新兴市场下跌了55.2%。其另一统计显示,2008年1月1日至10月22日,除人民币升值6.9%以外,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韩国货币均大幅贬值,幅度分别为24.8%、20.1%、8.7%、38.7%和31.3%。

  其次是实体经济。金融危机持续导致全球资产价格严重缩水,社会财富骤减,消费支出下降或推迟,对能源、工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下降,从而造成全球生产和贸易大幅萎缩。陈凤英告诉本刊记者,经济放缓使全球包括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降低对原材料的消费,致使国际资源价格,包括能源、粮食以及金属矿产、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在去年上半年暴涨之后又联袂暴跌。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制造业生产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巴西经济发展研究所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巴西工业生产受金融危机影响下跌19.8%,影响程度超过1991年以来发生的历次危机。

  其三是影响社会和政治稳定。由于经济原因引发社会冲突和政治动荡,在亚洲地区早就不是个别现象。陈凤英提出一个说法,叫“西衰东乱”。在她看来,在经济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陷入衰退,而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虽然整体上经济还在发展,但发展速度不足导致社会问题增加。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去年出现社会动乱状况,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经济减速的因素。

  现在,俄罗斯已告别“黄金十年”。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程亦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之大出乎俄官方和学术界的意料。首先表现为俄罗斯整个金融体系受到很大冲击。股市暴跌;卢布不断贬值,从去年7月份的高点到现在对美元累计下跌35%;由于银行流动性严重不足,已经有18家银行相继倒闭;外汇储备减少了一半。

  受此影响,实体经济除农业以外的其他经济领域,几乎无一例外受到冲击。俄工业产品输出量自去年5月以来就没有再增加过。俄经济发展部的数据显示,10月份出口额环比下降11.2%,贸易顺差环比下降52%。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俄工业生产同比下降16%,为15年来最大单月降幅。俄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增长5.6%,增速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

  程亦军分析认为,表象上看,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是输入性的,但也有俄经济本身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占了俄出口总额的1/2到2/3,经济繁荣几乎完全建立在高企的能源价格基础之上。但是俄未能很好地利用前几年外部条件较好时充分调整自身经济结构,将这笔财富输入到本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中去,即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对非能源产业的投资,同时,教育、医疗、公共建设和法律建设等各方面都面临严重的资金不足。最终,粗放型的资源出口型经济在危机来临时弊端尽显。

  印度同样面对巨大的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刘小雪博士说,印度对外部资金需求大,依赖性强,经常项目赤字在“金砖四国”中也是最高的。长期以来,印度的经常账户都处于赤字状态,印度证券市场约一半以上资金来自于海外,加之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投资撤出,导致股市年初到年未下降约2/3,卢比对美元贬值也超过20%。

  由于海外融资减少,出口市场萎缩,企业效益下滑,进一步影响到印度国内市场。印度中央统计组织说,在今年3月31日结束的本财年,印度制造业产值预计增长约4.1%,农业产值预计增长2.6%,增速均较上财年明显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印度经济增速将从2008年的7.3%减少到2009年的5.1%。

  现在,在印度采取的众多反危机措施中,其贸易保护措施引起不小争议。刘小雪的看法是,印度的做法是否损人不利己,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对国内作出的一种姿态,尤其是对于企业和失业人群来说是一种政治姿态。(记者皇甫平丽 刘延棠李洁实习生韩冰)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