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金融危机第二波来了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金融时报:金融危机第二波来了吗?
2009年02月25日 12:05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旧悲观情绪的自我叠加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恐慌。

  所谓新的悲观情绪,主要缘于近期东欧经济情形告急,而西欧银行面临的风险陡升,人们由此担心欧洲形势的恶化会进一步牵制全球经济。

  所谓旧的悲观情绪,那就是各国出炉的去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非但没有因为各国频繁出台的大手笔刺激计划获得提振,反而在衰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在危机中,悲观情绪永远比乐观情绪更容易蔓延,也更容易找到市场。上周五和本周一,美股连续两个交易日创出危机以来新低,突破了很多人的心理防线,有关金融危机第二波的种种讨论也日益升温。此时,我们面临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第二波真的来了吗?黎明之前的黑暗还会持续多久?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外专家认为,尽管眼下情形非常严峻,但能否将其定性为“金融危机第二波”仍存疑义。

  如何解读市场中的恐慌情绪

  紧接上周纽约股市震荡下跌至6年低位,本周首个交易日在没有任何明显负面消息的情况下,美股持续全线大幅下挫,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分别以7114.78点和743.33点的收盘点位创下自1997年以来的12年新低,其中制造业、能源、科技板块领跌。承接美股的暴跌走势,周二亚太各主要股市全线下跌,跌幅从1%至3.24%不等;欧洲主要股市早盘亦开局不利,截至记者发稿时,英国金融时报指数、德国DAX30指数和法国CAC40指数分别下跌0.67%、1.6%和0.54%。

  “情况确实在恶化,股市新低准确反映了当前的金融和经济环境。”MNI(Market News International)亚洲区主编约翰·卡特对本报记者表示。“但市场有可能反应过度了,新旧悲观情绪的自我叠加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恐慌。”所谓新的悲观情绪,主要缘于近期东欧经济情形告急,而西欧银行面临的风险陡升,人们由此担心欧洲形势的恶化会进一步牵制全球经济。约翰·卡特认为,由于国内急需流动性,加之对美国经济缺乏信心,欧洲投资者可能选择把资金撤离美股;所谓旧的悲观情绪,那就是各国出炉的去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非但没有因为各国频繁出台的大手笔刺激计划获得提振,反而在衰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此外,花旗、美国银行和美国国际集团等美国主要金融机构也是坏消息不断,投资者对于政府能否推出有效的援救计划心存怀疑。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员方明认为,即使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接管金融机构,确保其不会破产,这仍不能化解投资者对于金融资产坏账问题的担忧,坏账增加而利润下降将导致金融机构每股收益率的下降。实体经济也是如此,美国三大汽车业再度面临生存危机,微软、英特尔等企业业绩均大幅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下跌不难理解,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短期表现直接与危机进展挂钩。“就金融危机而言,首先没有出现新的标志性事件,其次没有出现比所谓‘第一波’更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将眼下定义为‘危机第二波’有些牵强。”方明表示。

  如何看待危机持续恶化

  抛开“第二波”的定义,金融危机正在持续恶化甚至愈演愈烈,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来自东欧经济体的担忧,政府在救助金融机构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无底洞的投入,全球经济的持续恶化等都是阻止情形向好发展的力量。“如果美国经济到年中仍未触底,则更多的信贷违约风险将陆续浮出水面。”约翰·卡特说,“在此之前,我们只能静观其变。”

  方明则认为,人们有必要充分认识本次危机的复杂性和漫长性,在判断危机前景时,应更多关注什么能够阻止危机的扩散。首先,各国政府早已表明态度,不惜一切代价,绝对不会让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也就是说类似雷曼兄弟的事件不会重演,这种突发的事件性风险是可控的;其次,从银行角度来看,中行研究团队认为,危机发展到现阶段,欧美各主要银行面临的风险特别是衍生产品风险没有想象中的大。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美国175万亿美元的衍生产品中,90%存在于美国五大商业银行手中,95%存在于美国前25大银行中。只要美政府对前五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责,衍生产品风险就是可控的;第三,房地产市场方面,美联储出资万亿购买次贷资产,美政府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奥巴马最近又拿出750亿美元解决中产阶级房屋抵押的止赎问题,作为本次危机触发因素的次贷风险基本可控。方明认为,如果上述几大风险能如政府所愿处于可控状态,则对于危机进展的前景或可不必过于悲观。

  政府控股银行能否打开信贷紧缩死结

  在危机蔓延、经济恶化的过程中,信贷紧缩成为欧美等国最难攻克的死结。为了鼓励银行放贷,美国政府已经向银行注入巨额资金并提供债务担保,但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23日,美政府披露了新一轮金融救援计划的部分具体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对大型银行展开压力测试,以判定哪些银行需要政府额外注资援助;二是将对未通过压力测试的银行,政府将通过购买“强制性可转换股”方式对银行注资。同时,此前已经接受政府援助的银行,要求将政府持有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政府正在与花旗集团商谈转股事宜,预计双方谈判的最终结果有可能使美国政府所持花旗普通股的比例达到40%,从而成为花旗控股股东。相比于此前重挫金融股的“国有化”传言,政府控股不失为一种折中方式,市场反应也较为积极。在当天纽约三大股指重挫的情况下,花旗止住连续8个交易日的跌势,股价上扬近10%。

  那么,政府控股能否打开信贷紧缩死结?约翰·卡特认为,政府将持有的银行优先股转化为普通股,可以在不增加政府投入的前提下使银行账面可以有更多资本,稳固银行财务结构,这对鼓励银行放贷来说是好事;但与此同时其间风险亦不容小视,如果银行继续大规模减记资产,则意味着纳税人将不得不为此买单。从目前来看,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够迅速恢复信贷流动的灵丹妙药,方明认为解除银行后顾之忧仍然是鼓励其放贷的方向。政府在保证房地产信贷、机构债券以及衍生产品交易风险可控上下足功夫,经过一段时间,银行面向工商业贷款的坚冰就会渐渐消融。

  东欧危机敲响新兴市场警钟

  作为引发危机“第二波”热议的主要因素,东欧各国经济恶化给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敲响了警钟。约翰·卡特认为,由于东欧是西欧各国的重要出口目的地,许多西欧大公司也因东欧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在那里大规模建厂,因此东欧陷入危机将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作为连锁反应,高度依赖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外需进一步紧缩的严峻形势,而由此导致的商品价格下降又将重挫资源出口型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亦应做好防范外需恶化的准备,因为欧盟是去年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欧洲快速放缓很可能拖累中国出口。不过,在肯定东欧面临的低外储、高财赤和高外债等问题的同时,方明认为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的援助或可帮助东欧各国度过危机,进而缓解其他经济体可能因此遭遇的拖累。 (记者 陶冶)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