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行基础未变 关注震荡中补涨的三驾马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A股上行基础未变 关注震荡中补涨的三驾马车
2009年04月23日 10: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始自2008年10月的这一轮行情已进入相当微妙的时刻——一方面,本轮反弹的先锋题材股的炒作已逐渐式微;另一方面,蓝筹股、涨幅滞后板块有着强烈的补涨要求。在矛盾的激烈碰撞下,市场会否再次演绎一轮“5·30”行情呢?根据对经济数据、资金存量、板块涨幅等多方面因素的研究,我们认为市场的上行趋势仍完好,有望以蓝筹股补涨为契机,在震荡中反复创出新高。而化工、电力、钢铁三大板块有望成为这一轮补涨行情的急先锋。

  在全球经济深陷经济危机泥潭不能自拔的时候,A股市场大幅反弹的两大推手——一是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超预期的政策带来了超预期的行情,这种超预期的反弹格局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呢?

  从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看,经济温和复苏,一季度GDP同比虽然继续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已大大缩小,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已经初步得到遏制。

  据央行数据,一季度人民币贷款4.58万亿元,3月份更是创下1.89万亿元的史上最高单月信贷增幅。市场关心的是后市能否继续维持这样的高流动性,“不差钱”的行情会不会在二季度以后变成“真没钱”的行情?通过对保险资金、基金仓位、券商自营盘、散户资金等多方面的统计,我们预计二季度的资金面充裕程度与一季度相差甚微,投资者完全不必担心流动性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支持A股市场上行的基础并没有改变。由于个股的过度炒作,分化已成必然,接下来可能是补涨时代的来临。

  此轮反弹中个股行情的冷热不均证明A股存在结构性失衡与部分股票高估的情况,但总体来说A股的估值并不高,符合新兴市场的特征以及我国经济的相对优势。

  从A股内部估值对比看,以TTM法统计的全部A股市盈率为20.27倍,市净率为2.95倍,与历史比较仍处于低位。但结构上的差异较为明显,这种结构性的失衡必将引来剧烈的个股分化行情,期间权重板块的补涨将带动指数上扬,而高泡沫板块的调整又会拖累指数上扬的步伐,结果是指数震荡攀升,个股强烈分化。

  本轮反弹至今,上证指数涨幅超过了50%,上涨100%以上的个股达到885只,涨幅小于50%的有164只。这表明个股行情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差距较大。

  国元证券研究数据表明,从1664点阶段性低点以来,到2009年4月20日,上证指数涨幅为53.7%。同期,具有鲜明的超跌反弹特征的高贝塔值行业涨幅大幅超过指数:有色金属板块涨幅为147.61%、交通运输设备板块涨幅为117.34%、采掘业(主要是煤炭股)涨幅为82.6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化工、电力和钢铁行业,同期涨幅分别为59.33%、50.91%和44.56%。

  根据对国内外股市历次大波段行情的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每一轮行情中所有板块的最终涨幅差距是很微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板块启动的顺序上。由于化工、电力和钢铁行业的周期性较强,在经济复苏和股市反弹中往往处于滞后的地位,反弹初期落后于其他板块并不意外,后市出现补涨的可能性非常大。

  对于钢铁板块,我们概括为三句话:跌幅太大、涨幅太小、行业基本面否极泰来。钢铁行业2008年跌幅达73.54%,本轮反弹仅上涨了44.56%。这种涨跌上的巨大背离,源自于钢铁行业强烈的周期性以及2008年矿石和成品钢价格的暴涨暴跌,而钢材期货的推出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钢材价格波动的风险。目前国内主要钢铁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仅25倍,部分上市公司股价甚至在净资产之下。我们认为,钢铁板块正处于谷底区域,新一轮的补涨行情正迎面而来,虽然不敢说钢铁股的春天已到来,但严冬的结束是毋庸置疑的。

  化工行业也处于业绩改善的分水岭。受去年 4 季度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和需求低迷的影响,企业开工率一季度环比尽管有所改善,但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我们预计大部分上市公司二季度盈利将扭亏为盈,环比明显改善。即使未来价格有所波动,企业盈利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

  根据中电联的数据,第一、第三产业以及居民用电量继续保持正增长,轻工业较重工业回升更为明显。由于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需要时间,考虑到股市往往提前于实体经济启动,电力板块的补涨近在眼前。

  如果说在反弹的初期应勇于进取,积极布局高贝塔值的行业与板块,目前这些板块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与其企望那些涨幅极大的个股再创新高,不如布局一些依然处于低位、补涨可能性较大的防御性品种。(国元证券投资咨询总监 康洪涛)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