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公鸡已经成了股市的老大难问题,尽管证监会推出了强制分红的规定,但仍不见成效。如何让上市公司不敢再当“铁公鸡”?
昨天,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提出目前制度框架下存在着一些漏洞,并对监管层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以期早日杜绝股市中铁公鸡现象。
-分析
铁公鸡是如何产生的?
目前A股市场上铁公鸡众多,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铁公鸡多与A股市场的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我国大量上市公司处在高速成长期,侧重资本积累和股本扩张,加之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健全,这让企业会更多地去关注现实利益。
从欧美国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分红现状来看,其分红比例高与很多公司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有关,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充沛的现金流可以保证其高比例分红。
相对来说,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公司大都分红不多,原因是这些公司处于成长阶段,投资者自然更关注的是其发展速度。
-探讨
能否强制上市公司分红?
那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更适合A股目前的市场阶段呢?
银基发展(000511)董秘孙家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分红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不应该被强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来考虑是否该分红,不可能在募集资金的同时又去分红。
但著名财经评论人曹中铭提出,无红利可分那是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问题,有红不分则是“态度”问题。是否分红这一问题,“真理”往往掌握在上市公司一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只能徒呼奈何。如果上市公司不愿分红,又何患无辞?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特点,管理层制定适度的分红约束机制,引导上市公司合理地现金分红,并培育其分红意识或许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方式。
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表示,分红只能依靠市场机制调节,持续分红的公司不仅再融资会得到市场认购,股价走势也相对较好。
交易所应该制定或公布相应的衡量指标,如近三年年均现金分配金额占总市值的比例即股息率,以帮助投资者选择和评判。由于股价会因股息率的不同而出现分化,股价走低对大股东伤害更大;要么就加大力度提升公司业绩,以具备分配能力。
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最近几年大奶牛队伍确实在逐步壮大。据统计,在2003年至2007年年报中,共有307家公司已连续五年分红,且分红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307家公司合计分红361.82亿元,2004年达到465.77亿元,2005年至2007年分别达到524.38亿元、638.70亿元、751.76亿元;近两年,分红规模增长率维持在20%左右。
-建议
高管薪酬与分红挂钩
去年为了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证监会提高了再融资门槛,根据《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这个决定不仅将分红比例从原先的20%提高到30%,更着重强调现金分红;但这个决定对那些没有再融资要求,或只是定向发行的上市公司不具备约束力。
财经评论人皮海洲分析指出,分红新规确定的分红比例是个硬性指标,但它的强制性只是局限于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对于那些暂时没有再融资计划的公司,就鞭长莫及了。
因此,要让分红新规能给所有的投资者都带来必要的投资回报,就必须使分红新规的效力遍布所有的上市公司。为此,有必要把上市公司的分红与公司管理层的加薪、股权激励、福利待遇等结合起来,以改变上市公司有钱给高管涨薪,却无钱向股东分红的局面。
皮海洲建议,让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分红挂钩。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分红比例为30%,将这一分红比例确定为高管薪酬的基准,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则高管的薪酬增加10%,反之亦然。
如此这般,“铁公鸡”高管逆势加薪、却无钱给股东分红的事情也就不可能发生了。(吴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