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投资者对降息不能有太大预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分析师:投资者对降息不能有太大预期
2009年02月05日 08:4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不久前,降息潮再度席卷欧美,并且波及了澳洲。这样一来,使得西方主要经济大国基本上都已经实行了超低利率乃至零利率的政策。与此同时,我国国内有关降息的呼声也再度高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期待在春节之后,央行会再度降息。

  的确,我国作为基准利率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目前是2.25%,这与美国的0-0.25%相比,应该说是比较高的。另外,我国去年12月的CPI已经回落到1.2%,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降息仍然是有空间的。无疑,如果在今年,特别是在上半年,我国的银行利率继续有所下调是合理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降息的空间不可能会很大,中国的基准利率也不会与现在欧美国家的水平接轨,人们不能对中国央行实行超低利率抱有太大的预期。同样的,在市场操作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降息虽然可能,但是空间有限这一点。

  之所以中国不太可能把利率设置在超低的水平,原因很多。现实情况是,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储蓄仍然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理财手段。由于一年多来股票市场大幅度下跌,所谓由专家理财的基金也没有显现出足够的抗拒风险能力,客观上使得人们参与证券投资的信心大减,储蓄意愿明显上升。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出现了股市资金向银行储蓄回流的倾向,同时储蓄定期化、长期化的特点也比较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能够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显得相对稳定,并且保持在各大经济体中的最高发展速度,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有着较高的储蓄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创造了条件。显然,高储蓄率既是广大居民的选择,也是经济平稳的基础,同时还是一个最基本的国情。基于这样的实际,继续大幅度压低银行储蓄利率显然是不可取的。一旦实行零利率,现有的经济体系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冲击,这是难以承受的风险。

  另外,从中国经济的运行特点来看,利率作为调控手段,其作用恐怕未必像那些欧美国家这样大。去年一年,CPI从高位急剧回落,严重通胀演变为通缩,这期间就并没有提高利率。因此,如果是从着眼于扩大消费的角度来降低利率,效果将是非常有限的。而反过来,中国的企业历来就有投资“饥渴症”,在超低利率的情况下,由于少了成本约束,会极大地助长企业盲目扩张的势头,这也不是我们现在所希望看到的现象。在理论上,利率是资金的成本,超低利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资金的真实成本。这种价格的扭曲现象,应该是要竭力予以避免的。

  实际上,欧美国家现在实行超低利率乃至零利率政策,多少也是不得已的,是为了挽救其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机。而真正通过实行这种政策成功地刺激了经济增长的案例,实际上也是非常有限的。日本实行了十来年之久的零利率,但是并没有对其经济产生预期中的积极作用。所以,如果从实际效果评估,中国现在并不需要实行超低利率乃至零利率政策。

  这里还需要提出的是,各个国家的基准利率标准是不一样的。前面提到我国是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而美国则是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而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是市场化的,现在一般居民的大额定期储蓄利率在2%左右,这和中国的水平差不多。而如果以中国国内一般打了7折以后的房贷利率来衡量,美国的普通房贷利率实际上比中国要高。所以,在充分考虑具体的国情以后,人们自然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基准利率实际上并不存在很大的下调空间。在上一次降息周期中,中国的基准利率曾经下调到1.98%。一般估计,今年降息以后,利率多半也就在这个水平,最多再低0.27个百分点,再往下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了。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判断,现在如果指望不久后央行会再度降息1.08个百分点左右,甚至认为基准利率会下降到0.9%以下,应该说是很不现实的。

  毋庸讳言,现在是有不少人预期央行会大幅度降息,不但媒体上有大量这方面的报告,并且在市场操作上也已经把这个预期体现了出来,在债券市场上反映得尤其强烈。无疑,这是风险很大的事情。一旦降息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那些已经大大透支未来收益的债券显然会面临价值重估。同样地,人们在开展其他方面的投资活动时,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作者桂浩明 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分析师)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