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我猜,我猜猜。在国庆黄金周前,被“救市”气氛中所笼罩的中国股市,对节后可能收到“大礼包”,产生了不少美好的猜想。
“敢猜敢想”的投资者为10月股市设计了一套“救市政策组合拳”:第一招———央企增持加力度;第二招———交易制度变革,包括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T+0等;第三招———推行可交易债券以限制“大小非”减持。
功夫的套路设计出来了,还得看A股市场的“内功底子”怎么样,否则走火入魔是没商量的。不过,救市拳法既然“组合”起来了,那么不妨模拟耍一下,尽量辨认这些可能的利好有多“好”。
第一招 10月上演增持“大戏”? →可信度:较高
为了让央企增持“大胆地往前走”,管理层不惜再次修改“游戏规则”,为央企大开“方便之门”。
继8月28日沪深两交易所发布允许大股东“先斩后奏”的“增持指引”后,前天晚上,沪深两所对该指引作出修改,其中,原来的“上市公司相关股东在定期报告公告前30日不得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条款,被修改为“在公告前10日内不得增持”。也就是缩短了这一“窗口期”,放宽了增持敏感期的限制。
按照惯例,上市公司需要在10月31日之前完成第三季报的披露工作,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原先的增持指引规定“报告公布前30日不得增持”,那么,就算上市公司的季报安排在10月31日公布,但再算上国庆长假,股东想要增持也是“有心无力”,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在整个10月份股东都不能进行增持。
“这其实是一个技术上的障碍,修改之后显得更加完善,也为央企接下来的增持行为铺路。”分析人士如此认为。也有国企的人士表示,对于国企而言,掏出现金增持需要一个批复的过程,如果国庆之前不能够走完程序,那就需要到季报披露之后才能够去做,“现在条款修改之后就比较方便了。10天的时间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一来,央企增持的“大戏”很可能继续在10月隆重上映。据不完全统计,自8月28日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鼓励大股东增持以来,共有42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共计增持约2.23亿股,而目前沪深两市A股总流通股本为6369亿股。
“增持”的概念日益受到追捧。无论是前天晚上最新公布增持消息的中国联通,还是此前的工、中、建三大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中煤能源,迄今发布了控股股东增持消息的央企上市公司,股价都出现大涨。
看着“硬币”的另一面,有人说,央企增持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是在“做秀”,为救市“跑跑龙套”而已,甚至部分公司增持的动机是为了配合其再融资的计划;也有人说,大股东增持为“小非”大举套现股票提供了机会,不仅“好心办坏事”,大股东自己也面临股价再下跌的风险。因此,增持现象中的投资机会,应看个股的估值基础。
第二招 交易制度变革? →可信度:一般
“什么是T+0?就是这分钟买股票,下一分钟就可以卖掉!”在广州某证券营业部,一股民老大爷向一股民老大妈进行了通俗的“交易制度普及教育”。
“哦,那跟权证操作一样了。”在股市浸淫了一年多的老大妈悟性不低。
不错,在强有力的系列“救市”措施中,交易制度的改革理所当然地“入列”。而其中“呼声”最高的莫过于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与之相配套的是,则是上面提到“T+0试点”。
事实上,类似的传闻已经出现多次,但每一次让市场“难以抗拒”地兴奋起来。这一次带来的更可能是最后的高潮。据消息人士称,证监会已要求沪深交易所上报融资融券相关实施方案。而业内人士透露,此次上报的方案将会是最后一稿。渤海证券分析师房振明就认为,融资融券推出传闻再起,可信度颇高。“目前的中国股市太需要双边的交易机制,太需要有效的价格发现,太需要多空双方的平等博弈。”
另外,近日券商板块的股价集体异动,市场人士称,这也是融资融券业务即将在10月推出的佐证之一。宏源证券分析师唐永刚认为,融资融券虽然是把双刃剑,有做空的功能,但在目前那么低的点位上推出,相信很少有投资者会去融券,大部分肯定会去融资,“融资就是向市场注入做多的动能。对现在的行情来讲,确实是利好。可以称为典型的‘救市’措施。”
且慢,融资融券的利好效应也被不少分析人士谨慎看待。广州万隆的观点是,作为一项试行的金融政策,融资融券初推出时步子不可能迈得很大,融资额度、融资条件和融券额度、融券条件都应该有较严格的限制,其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将会很小,因此制度本身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将远远小于其作为利好对投资人的心理影响。这样看来,融资融券政策只会产生短期刺激效应,推出前夕和推出之时可能刺激市场反弹,却不能改变市场中长期趋势。还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其实融资融券准备得还不够充分。
至于“T+0试点”,由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启动,在某一层面上是加大了市场上的股票和资金供给,那么,T+0交易制度有利于消化这些新增的股票和资金。“不过,为了防止过度投机,初期很可能只在上证50或沪深300的股票中试点。”一机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另外,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化,将美国推到了金融危机的边缘。房振明认为,股指期货这一金融产品创新的负面作用凸显,加快推出股指期货的步伐很有可能就此放缓。
所以,在准备已经过于充分的股指期货无法推出的情况下,梳妆打扮尚未完毕的融资融券将不得不承担此项制度创新的重任。
第三招 推可交换债限制大小非? →可信度:较高
10月又将迎来“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数据显示,10月份股改限售股的解禁额度为794亿元,比9月份的125亿元增加了669亿元,增幅达535.20%。为了缓解“大小非”股东资金困境,9月初,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据了解,可交换公司债券是成熟市场存在已久的固定收益类证券品种,它赋予债券投资人在一定期限内有权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将债券转换成发行人所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票。如此一来,可交换公司债券成为市场预期用来与“大小非”抗衡的一大“杀手锏”。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对此举措怀有顾虑。他们认为,一方面,该规定的部分限制将众多“小非”排除在外,可能对于“小非”的抛售行为缺乏影响,对减持数量的总体影响也因此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对于可交换债券的发行,管理层的态度是“鼓励”而非“必须”。因此在何种程度上“大小非”是否愿意通过这一渠道减持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既然交换公司债券属于金融创新,那么,也只能在摸索中尝试以获得预期效果。(记者骆海涛)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