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节节败退,“大小非”几成罪魁祸首。
“大小非”的流通权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从市价减持变为对价减持的方案化解诸多纠纷,激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人们在牛市的狂欢之时,似乎没有想过今天要兑现股改承诺,至少没有给“大小非”准备“赎身”的银两。于是乎,有人训导基金经理要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有人表彰上市公司自愿延长锁定期,还有人挨家动员不要到期减持,却没人追究市场“违约”的责任。欲如期履约兑现其“大小非”股流通权的公司反而问心有愧,人人喊打。这令人想起当年由于计划不周,两个产妇等一个产床生孩子的怪事儿。试问,在医院,产妇、婴儿和产床中间,错在哪里呢?我想不会有专家说是产妇和婴儿的错吧!但如果说股改是产妇,“大小非”就是哪些无辜的婴儿。
A股流动性严重不足谁之过
“大小非”股来源于莫名其妙的“创新”——股权分置。这是一个中国独有的股市体制,曾有不少文章论证其合理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不乏抢发明权的学者之争,却至今无人申报股权分置体制的发明权。老友华生不久前揭开了“谜底”,当年一份不知谁起草的文件中有一句话:法人股“暂不减持”!一个困扰中国股市逾18年的制度因此诞生了。为了改变这个不合理的制度,监管层力排众议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发生的大牛市如掌声喝彩,淹没了各种反对的声浪。改革艰难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今天终于快熬到头了,却莫名其妙地诱发了漫漫熊市。在亏损中丧失理智的人们迁怒于股权分置改革,迁怒于“大小非”减持。当年反对股改的声浪又沉渣泛起,强词夺理,咄咄逼人。
现代资本市场的法制基础是犹太民族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在资本市场的契约文化中,违约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违约行为可细分为蓄意和无意。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中,“大小非”股的集中减持早在预料之中,所以诱发股市下跌并不是“大小非”股,而是因为股市没有给“大小非”减持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结果构成了无意的违约行为。股市流动性不足的制度缺陷无法追究到任何个人或群体,但“大小非”的履约减持的确加剧了股市的流动性不足,结果不仅伤害了无辜的股民,而且伤害了市场的诚信。应该谁负责为股市提供充足流动性呢?答曰:无人负责。透过“大小非”减持的是非迷雾,就看到了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融资偏好极高却无人负责提供流动性。
在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的下午,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刚刚走下飞机,一听说股市暴跌508点收盘,立刻转身登机飞回华盛顿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次日清晨他在股市开盘前发表了简短声明,承诺“向金融体系注入充足的流动性”。时至今日,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已经跌去60%以上,至今未闻有此承诺。显而易见,中国股市没有这个机制,也没有开始建立这个机制。在股权分置的体制中,多数股票没有流动性,所以并不需要有流动性提供者。今天,股市即将走向全流通了,流动性不足的股市体制无法为全流通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所以股市立刻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危机。资金的净流入突然转变为净流出,资金面的逆转引发情绪面的逆转,牛市惨淡谢幕,大熊霹雳登台。
制度性的流动性不足在“大小非”到达集中减持期的时候暴露了,因此出现了两个产妇争一张产床的局面——新股和增发与“大小非”争夺有限的流动性。流动性的稀缺更加剧了双方的争夺。中国平安等公司的增发甚至不计价格,志在必发。流动性不足进一步加剧。
三个步骤联手机构“抄底”A股
如何化解当前股市的流动性不足?二者相权取其一?还是二者平衡取其重?讨论起来必然各执一端,旷日持久。建议研究一个过渡性的方案,采取三个步骤迅速补充股市的流动性:第一,尽快推出平准基金委托基金公司投资“大小非”减持的股票,基金规模以过去三年的股市印花税收入总额为上限;第二,核准一年期限售股QFII额度,破例批准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人通过大宗交易持有“大小非”股票;第三,破例核准境内合格的机构投资人在法定投资额度之外购买“大小非”股票,变相提高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股票投资额度。
这个救市方案的要点是引进长期投资导向的机构投资人,通俗地说,就是国家携手境内外机构“抄底”A股,分流“大小非”,化解股市的流动性危机。当前股市已严重“失血”,百病丛生,应该参考美国政府化解“两房”危机所采取的救市措施——先救市再改革,先输血后治病。
风风雨雨股改路,是是非非“大小非”。疯疯癫癫牛熊市,赔赔赚赚谁怪谁?(金岩石)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