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炙手可热的券商股,遭遇了市场态度的180度转弯:无论在证券市场,还是场外市场,似乎都不再被投资者看好——
光大证券IPO(新股首次公开发行)的过会,并没有提振市场对券商股的信心。
中国人寿日前就通过二级市场陆续减持了券商股“龙头”中信证券股份2000多万股,套现5.6亿元。而不止是遭中国人寿减持,伴随今年来股价的不断下跌,中信证券更是已悄然退出了10多只基金的十大重仓股行列。
遭遇冷暖两重天
对比一年之前被市场热捧的情形,而今的券商股似乎已是落寞不堪。
各类投资者纷纷减持抛售,使得券商股成为今年以来沪深股市跌幅最深的板块之一。有关统计显示,沪综指从今年年初的5500多点一路下跌至目前的2800多点,指数累计跌幅达到47%。而以中信证券为例,其股价从年初的每股近100元开始下跌,目前股价仅为25元左右,扣除其间分红除权,股价跌幅早已超过50%,甚于大盘的整体跌幅。
不止是减持抛售,上市公司对券商增资扩股的态度也是大不相同了。自2006年沪深股市掀起一轮大牛市行情以来,遇有券商增资扩股,几乎所有上市公司都趋之若鹜,如拟参与东方证券增资扩股的上海九百、浦东金桥,拟参与国泰君安增资扩股的大众交通、华茂股份,拟参与国信证券增资扩股的北京城建,拟参与国海证券增资扩股的桂东电力,等等。而现在,券商增资扩股却是频频遭弃。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都证券的增资扩股就遭到了宝新能源、浙江龙盛以及美欣达三家上市公司的遗弃。此前,泰达股份也曾公告,公司暂停对渤海证券增资。
证券市场如此,场外市场券商股的命运同样如此。前不久,民生银行持有的2.688亿股海通证券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拍卖,以流拍告终。短短一个多月来,同样的情景已重复了三回。尽管起拍价一降再降,11.68元价格仅为目前海通证券二级市场股价的46.8%,但拍卖仍未能成功。无独有偶,申银万国7721万股股权从2月4日起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至今乏人问津。这与去年9月申银万国4000万股股权拍卖交易价较挂牌价溢价约3倍形成巨大反差。去年曾创下券商股场外交易每股成交价的最高纪录的华西证券,今年再度挂牌转让,也遭市场冷遇。尽管这部分股权挂牌的到期日为下周一,但截至目前,仍没有实质性买家出现。基于此,业内人士判断,这部分股权也难逃流拍的命运。
“破冰之年”的尴尬
券商股这一昔日的“香饽饽”转眼就沦为了“烫手山芋”。这让券商上市进入“破冰之年”这一说法很尴尬。
2006年的牛市,让很多券商走出了亏损的阴影,接下来的2007年,借着牛市延续的春风,不少券商开始谋求上市。自去年以来,海通证券、东北证券等成功借壳上市,上市券商从仅有的中信证券一家扩大到了目前的8家,券商板块初具规模。但即便如此,券商IPO仍停留在5年之前的中信证券。
直到前不久,光大证券的首发申请正式获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等待了5年之久的券商直接IPO重新启动。紧随光大证券的步伐,招商证券、东方证券、西部证券、国泰君安等多家券商,也都为实现IPO上市积极备战。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将今年称之为券商上市的“破冰之年”。
但就在券商上市演绎得如火如荼时,行情的遇挫,股价的下跌,市场热情的降温,无疑给券商们泼了一盆冷水,也让市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虽然券商上市,可以募集到大量资金,增强自身实力,并提高对市场的影响力,但上市券商和未上市券商并无太大的区别,“靠天吃饭”的盈利模式完全没有改变,券商们仍只能扮演“金融农民”的角色。当市场行情向好,各类投资者争夺券商股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牛市的收益。相反,一旦遭遇熊市,券商股权自然成了“烫手山芋”。
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券商更为尴尬。毕竟,作为上市公司,券商必须告诉投资者自身的成长性预期,从而让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但在目前,大部分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远远过半的情况下,市场行情对券商的盈利情况起决定性作用。而市场未来将呈现怎样的走向,又恰恰是上市券商难以预测的。券商自身都无法判断未来公司将会如何成长,又怎样来对广大股东负责?这将是上市券商不能回避的难题。
因此,券商上市“破冰之年”,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跨越,并非真正的“破冰”。
如何真正“破冰”
“靠天吃饭”让券商缺乏想象空间,券商股从“香饽饽”到“烫手山芋”只是转眼之间。但这背后,券商也有颇多无奈。
业内人士认为,要改变盈利模式单一的现状,必须依靠创新业务。但目前,国内券商所有的经营业务范围,必须经过管理层的多层审批,即便是券商有心开展创新业务,仍要看管理层是否能批准以及何时批准。券商开展创新业务的灵活度较小,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其创新的能力。
另一方面,券商创新业务的开展,也要基于一个有足够创新空间的资本市场。从目前来看,沪深股市自身制度仍不完善,单边机制严重扭曲了市场的价值体系。在这样一个市场中,正如前几年,券商集合理财作为一项创新业务重新开闸,不少券商也都及时向市场推出了其集合理财产品,但仍然是“靠天吃饭”,没有真正改变其盈利模式。另外,在目前国内证券业仍没有全面开放以及金融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券商跨行业、跨国界发展限制较多,也是券商发展过程中的软肋。
因此,对于上市券商以及更多的券商而言,要改变单一盈利模式,真正实现“破冰”,光靠券商自身的努力并不现实。证券市场的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还需要多方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领域的创新,从产品到制度的设计都已基本完成。这些创新将彻底改变沪深股市的“单边市”格局,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也是券商摆脱业务模式单一最有效的“突破口”。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金融衍生品的推出,真正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的设计,也能得以顺利完成。而从投资者的产品需求和券商的产品供给能力两方面来看,未来市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增长的空间将十分巨大。
尽管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呼之欲出,但仍没有确切“时间表”。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创新要谨慎,管理层一直强调择机推出没有错。但创新更要及时,只有这样,市场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记者 蒋娅娅)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