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解禁、减持已成为目前影响市场的最大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大小非实际减持压力确实不小。但业内人士也指出,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细化分析,可以发现减持更多地集中在“小非”身上,且绩差公司股东减持愿望更强烈些。
小非减持多于大非
截至今年4月1日,根据股改完成时承诺的禁售期限推算,已允许解禁或部分解禁的公司共1081家,解禁总股数766.12亿股(不考虑股改期后发生的股本变动)。
根据上市公司减持公告,已有412家公司公告发生了减持(含少量首发、增发类减持),占1081家解禁公司的38.1%。其中有83家公司有原持股占公司总股本30%以上的股东减持的情况,217家公司有持股比例在10%至30%之间的股东发生减持,215家公司有持股比例在5%至10%之间的股东减持。
从业绩分析,解禁公司中每股收益超过0.5元的公司共211家,公告发生减持的公司共63家,占比29.8%;亏损公司共108家,公告发生减持的公司共43家,占比39.8%;ST公司共85家,公告发生减持的公司共36家,占比42.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减持行为更多地发生在对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较低、不能完全控制上市公司经营的中小“非”股东,持股比例低于30%的股东减持占了绝大多数,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经营上市公司有信心有意愿的大股东减持比例较少,减持意愿不强。与此同时,绩优公司股东的减持意愿弱于亏损公司和ST公司股东。
另外一组数据也验证了上述判断。据有关机构统计,从2006年6月1日起至今年2月底,各种解禁股份共928亿股,包括股改解禁、首次公开发行及再融资等各类解禁。其中股改解禁股份共537亿,占全部解禁股份的58%,其它解禁共391亿,占42%。持股5%以下的小非解禁共614亿股,占总解禁数的2/3,持股5%以上的大非解禁约1/3,共314亿股。截至2月底,已解禁的928亿股中,共抛售了286亿股,涉及金额4560亿元。其中,小非抛售了240亿股,减持比例达39%,而大非减持所持股份仅40亿股,减持比例仅为15%。
创投概念、绩差公司减持多
分行业来看,减持最多的为创投概念的股份,减持比例达55%,其次为元器件和日化行业,减持比例也都超过了50%。减持最少的行业为港口行业,仅减持1.5%。
从估值水平来看,市盈率倍数高的公司以及亏损公司减持最多。数据显示,市盈率倍数在30-40倍的公司减持比例为17%;市盈率在60倍到100倍的公司减持比例为42%,100倍以上的公司减持比例则高达47%;另外,亏损公司减持比例为38.6%。业内人士表示,市盈率高的公司往往是一些微利公司,这些亏损公司和微利公司的大幅度减持,说明其公司股东根本不看好自己的企业。
此外,从大非减持来看,股东持股比例和减持股数呈反比。据统计,持股30%以下的大非减持比例最多,共减持25%;50%以上的大非减持仅5.9%;而持股30%-50%的大非减持9.8%。
理性看待减持行为
专业人士认为,对于大小非减持市场应理性看待。首先,目前已有数据显示,大小非减持意愿有减弱迹象。据统计,进入3月以来,随着市场的快速下跌,股价直线回落,大小非股东的减持没有增多,反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3月份共有4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44份大小非减持公告,减持股份共计1.90亿股,参考股份市值约24亿元。而2月份有40家上市公司的大小非股东减持了2.42亿股,减持市值约48亿元。考虑到3月份的交易日远多于2月份,分析人士认为,3月份的减持规模相比2月份下降不少于50%。
其次,应加强对大小非减持的市场监督。该专业人士指出,根据规定,股改解禁每减持所持股份的1%即应当予以公告。市场应共同来监督和观察哪些公司减持得多,尤其是对那些亏损公司和微利公司应充分关注,其股东套现越多越说明他们对自己公司不看好。
事实上,在市场约束效应充分显现的情况下,大股东只要套现,公司股价就该应声下跌,这样最终损失最大的还是大股东自己。从这点而言,市场的舆论监督应发挥更大作用。此外,该人士建议,如果大小非股东一边减持自己的股份,一边策划筹资,则管理层应该对这类公司的筹资计划重点予以关注。(记者 周松林)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