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从没有过真正的同股同权,与其让中小投资者到风险奇高的创业板市场再受折磨,不如提高投资资金的准入门槛,让富豪们先去拼一把,头破血流也罢,你死我活也罢,等配套的监管制度完善了,再慢慢降低门槛,未必是坏事。
“创业板”成为近段时间资本市场高频词汇。这源于监管层明确了创业板上半年定会推出的心理预期。尽管监管层在创业板推出时机上略显疑虑,然而基于中国资本市场承载的超出其原生意义的“额外责任”,创业板现在推出也就“正当时”,而且“不会对主板市场造成冲击”。现在的问题是,创业板推出后,将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还是另一块弱肉强食的阵地?
据东方早报报道,优酷网、篱笆网等国内一些二线互联网企业近日在受访时均表示,未来上市不会选择创业板,将首选纳斯达克。无独有偶,不少券商也对创业板比较淡然。事实上,将创业板视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有一厢情愿之嫌。一是我国证券市场基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环境下,无法与纳斯达克这一开放的市场与制度平台相比较,二是创业板的监管制度料远无法与纳斯达克相比──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如果发布不实信息或财报没有按时发布,就会面临摘牌危险,NEC和戴尔都曾险遭摘牌,A股市场有这种可能吗?
换言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现在所浸淫的“父爱主义”色彩比较浓烈,这便为热钱提供了疯狂投机的土壤。初期整个创业板的融资额只有一两百亿,在“创新”的金字招牌下,市盈率这一概念定会被边缘化,大资金的话语权高于一切,对于盘子超小的创业板企业来讲,很容易成为被爆炒的对象。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有人建议创业板实施“T+0”,认为如此的话,中小投资者“快进快出”,风险要小的多。这种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显然甚为学院化。笔者认为,将投资创业板的资金准入门槛提高,比如至20-50万元,倒是比较干脆的做法。让“一部分人先炒起来”,远比隔靴搔痒、三番五次地进行所谓的投资风险教育要强得多。
有人认为这不是建议创业板成为“富人俱乐部”吗?此种嫌疑肯定有,然而这未尝不是过渡期的一种尝试。一方面让这些闲余资金充裕的富人们去作投资示范,另一方面,监管层再学习纳斯达克,作一些制度上的变革或尝试。
比如提高信息披露的密度和频率,可规定定期报告或每月一次等方式,创业板上市公司对高管的非财务信息进行定期披露,诸如违规违纪行为、最新成果及专利情况,持股情况等。至于全流通则应重新考量因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平衡的退出渠道可能会让投机热钱更疯狂。此外,监管部门必须对在创业板市场上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治,特别是谨防热钱给一些皮包公司贴上“创新”的标签而蒙混上市,如若有类似事件发生,直接追究其刑事责任。
A股的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却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创业板想拷贝纳斯达克的机制也就成了单相思。据悉,创业板开设后,入市的投资者都要与券商签订风险揭示书,亦即风险自担。在笔者看来,与其用这一形式的东西来表示投资者“权利均等”,不如暂时直接通过设定投资门槛来硬性说明“创业板不是人人可以炒的”,这至少是保护中小散户权益的次优选择。(张华)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