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5日电 香港《大公报》3月5日发表题为《疯狂“圈钱”毁股市根基》的文章称,连日来,中国股市脆弱的表现已经向决策层发出一个不容忽略的信号:投资者对再融资行为已经无法忍受!如果忽略这一信号,不对疯狂的再融资行为加以制约,导致投资者因寒心而离场,资本市场的未来将被彻底葬送。
文章摘录如下:
众所周知,在本轮先扬后抑的交易过程中,一改近期缩量的态势,量能明显增大,表达了市场对“狮子大开口”的公开增发方式已是极为反感和相当恐惧。去年,中信证券和万科分别在9月初以数倍于定向增发的价格对流通股东实施高价增发,认购者已经深套。如今,人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家公司将推出这样大手笔的增发?二级市场将这些公司视为绩优公司、成长公司、蓝筹公司,看好该类公司,投资该类公司,让该类公司做大做强,难道就是为了得到这样的“回报”吗?而且都不向流通股东作一点点真诚的解释,只知道“拜会”机构试图通过。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采取定向增发非要公开增发呢?再融资有许多种方式,除公开增发外,还有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等等,而对二级市场冲击最大的无疑是大手笔的公开高价增发。在未增发时先下跌、在增发后跌破发行价的例子已比比皆是。
在目前低迷的市况中,任何利空都有被扩大的可能性,同时公开增发也会成为短期做空的借口、工具、武器,请市场各方务必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实际上,在连续的下跌后,目前在100元以上的个股仅剩下8家,在50元以上的个股也只有近70家左右。由此可见,高价群体已是伤痕累累;另外,大盘权重金融股更是跌势惨重。由于公开增发的阴影存在,使得该板块无法真正进入价值区域,这是近期亟待解决和正视的一个问题。
就短期的操作上来看,在公开增发的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投资者应该学会自我保护,避开这一“雷区”。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资金从这一板块大量流出之后,也会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形成新的热点。
据了解,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有关再融资的规定中提到:美国上市公司挂牌交易后,要等18年后才有资格进行再融资一次,并且,只有投资者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大于其投入的资金,才有资格进行再融资。倘若此规定真实无误,其条件之苛刻,足以阻止恶意的圈钱行为,也足以确保投资者信心不受伤害。
而我们对再融资的规定过于宽松。以中国平安为例,它刚刚在去年3月份才完成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不到一年,在它尚未给投资者带来实质性回报的情况下,就匆忙推出近乎疯狂的多达16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相当于它去年在上海证交所IPO融资规模(400亿元)的4倍。如此贪婪的再融资计划与用抽水机抽血何异?倘若这种再融资行为得以通过,投资者的信心将被彻底摧毁,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将暗淡一片。
以浦发银行为例。它目前的净资产只有300多亿元,并且其60亿元次级债的再融资刚刚发行完毕,接着就传出再融资400亿元的计划。可以想象,像中国平安、浦发银行这样磨刀霍霍,准备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成群结队。如果所有公司都如此效仿,股市将从此遭到投资者唾弃,不仅是彻底步入熊市的问题,它将不再有明天。
心灵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对投资者信心无休止地透支必然遭到相对等的报应。应该认识到,中国股市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逆转。仅因限售股解禁增加的流通压力,就已令市场难以承受。而新股发行的快速扩张(2007年沪深A股新股的发行规模超过了4470.83亿元,而美国同年新股发行规模不到400亿美元。A股成为2007年全球融资最大的市场)、再融资规模的继续扩大,正在成为投资者的不可承受之重。
有数据表明,截至去年12月27日,共有188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实现募资约3657亿元,包括非现金资产1008亿元,超过2001至2006年6年间的再融资总额。此外,2007年已公布增发再融资预案的上市公司还有242家次上市公司。这种无节制的再融资膨胀,无疑正在给股市发展的根基带来毁灭性破坏。除非监管层认为投资者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除非认为市场的容纳能力是无限的,否则,必须尽快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疯狂的再融资行为,提高再融资的门坎,叫停那些贪婪的失去理性的再融资计划,挽救市场的信心,挽救投资者的信心。
再从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严格限制其再融资对其长远发展也是有益的。如果一个公司不通过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回报就可以顺利圈钱,他们哪来的动力去治理好企业,回报广大投资者?
生存还是毁灭,已经是监管层目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股市的未来,还是要对上市公司无节制再融资欲望的满足?要资本市场的根基,还是要短暂的、虚幻的快感?这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个责任。监管层应该严格市场监管,严格规则制度。监管层不能眼睁睁看着辛辛苦苦推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成果付之东流。仅就短期而言,对因再融资导致的信心丧失须尽快挽回。对于任何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申请,都应追加上时间限制和对投资者的回报这两大限制性条件。对于不合规则的再融资闹剧,必须尽快叫停。(陈雨水)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