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14日沪指创出5522.78点近期新高后,A股出现了持续一周的暴跌。从14日到22日,以收盘价计算,沪指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跌幅高达17%。惨烈的暴跌也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所有投资者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如此暴跌?这次暴跌是否意味着牛市的终结?
目前,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诱发此次大跌的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引发全球金融系统连锁反应,投资者对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前景产生严重担忧,进而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中国作为美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自然无法安身事外,同周边市场同步暴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正常反应,并不令人意外。问题的关键是,此次下跌究竟是像“5·30”一样,是由外部因素诱发的牛市中的暂时调整,还是会成为诱发中国股市由牛转熊的“拐点”呢?
笔者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无法让中国股市由牛转熊的。对这一问题,许多媒体、专家和金融机构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笔者想从中美两国一年来对股市的不同政策取向寻找答案。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里,中美两国对待股市的政策取向是完全相反的。美国一直在托市,而中国一直在压市。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征兆,次贷危机使美国股市面临由牛转熊的压力,所以美国要托市;而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中国股市在良好的基本面下气势如虹,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中国为了让牛市走得更长远,所以选择了压市。
翻开大家都很熟悉的利率表:从2007年9月18日至今,美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降息4次。在美国,一直都有“连续三次以上降息,股市在一年内都会明显上扬”之说,美国降息显然是要防止经济衰退,提振股市。反观中国,在2007年,央行连续6次加息。虽然加息并不针对股市,而是为控制宏观经济过热,但加息对股市肯定是有压力的。
再看流动性。为应对次贷危机,保持市场流动性,美国在次贷危机暴发之初,即向市场注资1452.5亿美元以满足金融系统的需要。随着危机的发展,布什又宣布美国将大规模减税,并实施总额1400亿到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这些措施都对提高市场流动性有利,当然也对股市有利。反观中国,从2007年至今,为控制银行信贷过热,回收市场流动性,央行已先后11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15%,创22年新高。同时,财政部还发行了高达1.55万亿的特别国债对冲流动性。这些政策,都对中国股市构成了一定压力,同时也与美国的政策取向完全相反。
“压市”最典型的例子是上调交易印花税。由于事发突然,股市随后出现暴跌,当时一些分析家和评论家预言,印花税上调将终结中国牛市。可事实上,“5·30”之后,中国股市迅速恢复,并不断创出新高,最高曾达到6124.04点。这说明中国调控部门的“压”是有道理的,提高印花税遏制了股市投机氛围,有利于股市长期健康发展。
对比中美两国在对待股市上的政策取向就会发现,中美两国正处在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这种“冰火两重天”决定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可能成为中国牛市的终结者,相反,这种巨大差异甚至有可能为中国股市提供更大的机遇。比如,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最小的中国股市会不会成为世界游资的避风港?再比如,全球股市大跌会不会给中国上市公司提供低价收购扩张的机会?这些显然都是有可能的。(窦含章)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