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电力集团把价格“咬”得非常死,而煤企的傲气也不得不随着时局的变化开始减弱。
近日,大同煤矿集团(以下简称同煤集团)董事长吴永平正带领集团的几个副总飞往华北、山东、广东等地拜访客户,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出差在同煤集团极为少见。
“他们都去各大发电企业拜访了,此次拜访是为了尽早谈成电煤供应一事。”同煤集团供销部的张成(化名)经理透露了这些高层集中出差的目的。
当最近发电企业频频海外购煤之时,国内一些著名的电煤生产企业有些坐不住了,对于发电企业的“叫板”,他们决定放低姿态,主动出手。
电企突击存媒
2008年底,一年一度的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在福州召开。在历时7天的会议上,由于煤电价格谈不拢,除地方电厂与煤矿签订合同外,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等五大发电集团一单未签,有的甚至提前走人。
根据最新情况:截至目前,国内各电力企业存煤仍然“正常”,部分主力电厂存煤甚至达到20天左右的“富裕”水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说:“造成这一情况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去年为应对与防范电力紧张,电厂突击存煤;二是随着社会用电量持续下滑,耗煤量明显减少。”综观各方面情况,煤电矛盾在短期内爆发的可能性不大。然而,着眼于长远,煤电双方对形势的判断却不尽一致。
“煤炭的价格可以随意提高,电力提价却由政府说了算,每次提高一两分钱都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如果政府不提价,电力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成本逐渐上升自己亏损,一点应对办法没有。”北京大唐电力的一位人士说,煤和电的市场价格不挂钩,定价权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导致的结果便是电力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董事长陆启州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2008年中国电力旗下的一些子公司的股票已经被戴上了ST的帽子,如果2009年煤炭价格再一个劲地逆势上涨,而电价提不上去,那结果就是电力企业全部亏损,用不了两年全部变成ST,“所以电价定价体制得改革了。”
王永干也曾表示,作为下游终端产品的电价属于国家管制范围,而作为原材料的煤炭,价格却是市场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煤”和“计划电”,两种不同的价格体制必然形成冲突,目前看来解决的最好办法是尝试让电力市场化。
计划与市场之争
“煤电之争”,争执的焦点是重点合同电煤价格。电力方面认为,2008年煤价涨得太离谱。王永干说,以热值5500大卡每吨的标准煤计算,去年电煤市场价格从年初的480元左右,猛涨到800多元,最高达到1100元。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政研部主任梁敦仕说,实质上,电力行业所谈的价格是市场电煤采购价格。长期以来,大型煤炭企业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一直低于市场价格,部分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与成本倒挂。去年煤炭市场价格实际已达每吨1000元左右,但重点电煤仍按年初价每吨450元至460元供应。
双方的言之凿凿,都回避不了一个背景:2008年,中国发电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亏损中。其中,五大发电集团亏损高达322.49亿元,与2007年盈利318.67亿元相比,利润减少641亿元,同比下降220%。
电力企业将亏损主要归因于煤价上涨,因为煤炭成本占火电成本70%以上,而从年初的400多元一路连续飙升到1000多元,煤价的上涨已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
但是,煤炭方面却持不同的观点。“电力企业亏损,更主要的原因是电企自身财务费用过高。”梁敦仕说,根据中国电监会调研报告,去年前5个月,电企费用增长最快的并非燃料成本,而是财务费用,同比增长了44%,高于燃料成本42%的增速。去年一季度,电企发电每度还盈利2.2分钱,而每度电的财务成本却达到了3.6分钱。假如财务费用不这么高,电企应该是盈利的。]
100元差价纠结
日前,除了五大发电集团拟购澳大利亚总量为100万吨的5800大卡电煤外,包括粤电集团在内的数家广东企业,已经与越南煤炭总公司(VINACOL)达成了700多万吨的年度煤炭合同,其中粤电集团的协议量约为300多万吨。据测算,发电企业的海外购煤算下来比国内电煤每吨便宜50元左右。
在同煤供销部张成看来,发电企业海外购煤是一种“要挟”国内煤炭企业的行为。对于这种“要挟”他多少感觉有些无奈。
据悉,在2月11日结束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各执一词,一个要涨50元,一个则坚持降50元,国家能源局难以裁决。
张成告诉记者,同煤集团每年煤炭总销量是3900万吨,如果电煤总销量是1000万吨的话,每吨涨50元,每年就会增加5亿元的收益,集团方面当然不会放弃涨价要求。
“发电企业这种行为是短期的,中国的电煤产量在世界上权重最大,如果发电企业只依靠进口,势必会造成国际煤炭价格的大幅度攀升,这也会带动国内煤炭价格进一步走高。”张成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不过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这一海外买煤显然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张成说,去拜访的一些老总从前方传来消息是,同煤可能会妥协,会降20元左右,但不会降50元。与同煤员工一样焦急等待谈判结果的,还有在大同开煤矿的煤老板刘二虎,“龙头老大”的谈判结果与他自己的利益也密切相关。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认为,首先,如果按照五大电力集团的定价标准供煤,煤炭企业将出现大额亏损。他称,煤炭价格高只是表面现象,利润并不高。煤炭属于高危行业,生产风险很大。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煤矿企业加大了对安全技术改造的投入,生产成本增加很大,价格高是必然的。“而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有煤炭企业的安全欠债还很严重。如果扣除这些成本,煤炭企业的利润更远远低于电力企业。”
限产保价并非长计
对于发电企业“逼宫”,早有预料的山西已经迅速做出了反应。2008年12月24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向省各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下达了2009年元月原煤生产计划,各大煤企原煤计划生产总量为181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三成以上。相关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更多的还是为了支撑急速滑落的煤炭价格。
阳泉市副市长王湜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当前地方煤矿企业应该做到三点:限产、保价、保回款。但对于“保价限产”的措施,各界看法不一。
“限产保价措施并不能持久。北方取暖季节即将过去,此外,目前主要港口电煤价格2月已下滑近5%左右。”中信证券分析师说。
“如果发电企业还要继续大幅度地外购电煤,一定会带高国际市场的价格,即使是有出口控制,我们也会增加电煤的出口。”张成表示,由于进出口煤炭增加,运费也会水涨船高,发电企业的这一举措只是短期的行为。
煤老板刘二虎则告诉记者,他们正打算限产,已经给400多工人放假了,现在只做下水煤,做一些主焦煤。
秦皇岛港务局数据显示,电煤价格仍在进一步走低。秦皇岛港6000大卡电煤价格已由580元/吨降至550元/吨。而5500大卡电煤价格也降至550元/吨左右。而由于煤炭企业限产带来的大量工人无法上岗问题同样开始显现。
寄望于新政平衡
市场煤与计划电,这道难题很难解决。
近日,记者获悉,国家能源局正在酝酿新政,力求缓解煤电供应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据消息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已经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书面文件报给国务院,建议电煤合同价格在去年的基础上上调5%至8%。而此前国家能源局主任张国宝也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煤炭企业要求每吨涨价50元有其合理性。
但有关人士否认了这一说法,并表示,发改委目前的确在研究协调煤电矛盾,不过尚未形成指导性的价格区间,发改委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双方达成共识。
据媒体报道,黑龙江省政府1月4日率先出手干预电煤价格,推出“比去年年初重点煤合同价格上涨50元/吨的临时价格方案”;河南省政府也敲定了电煤临时价格从去年年初的8分钱/大卡上涨到9分钱/大卡的临时方案。此外,贵州、重庆、湖南等省市政府也出面组织电力和煤炭企业,先协调出一个临时价格。
虽然电煤涨价理由充分,但已经面临大面积亏损的电力企业表示“难以接受”。此前电力企业一直坚持在去年重点电煤合同价基础上降低50元/吨的报价。
根据中电联的报告,2008年我国火电行业整体亏损达392亿元,同比下降164.87%。预告业绩亏损的有17家,王永干秘书长表示,今年的重点合同煤价如果高于去年煤炭订货会的合同煤价,电企仍难以扭亏。
“目前面对国内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并不适宜上调电价。”分析师表示,不过,目前从税收角度调整资源税的可能性并不大,他认为最好的协调办法是煤炭企业降价或者是维持去年的合同价。
著名电力专家言茂松表示,煤电之争,归根结底属于体制问题。
言茂松认为,电力企业的改革,目前为止,电力改革只实施了厂网分开,但并没有继续推进竞价上网。发电企业目前还是按照发改委的目录价施行,在电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今天,这非常不合理。再者,电力企业这些年在计划经济的“呵护”下,享受国家补贴,员工成本也不断上涨,这也是造成电力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
“煤炭企业完全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大小煤窑一轰而上,这给煤炭的市场价格造成一定压力,另外国家没有任何补贴给煤炭企业。”言茂松说。
而目前无法解决这一矛盾的煤企与电力企业已经开始互相参股,谋求利益共同体。
“五大电企选择购买煤矿自己产煤,煤企购买小型发电厂自行发电或者煤电企业相互参股。孤立来看,这样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完全解决煤电之争。”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王守祯说,建立能源价格调节基金,确定煤价指数,按照煤电联动适度提高电价,财政给煤炭企业适当补贴也许可以平稳度过市场波动带来的困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指出,煤电之争,表面看是两个行业的分歧,背后却反映出我国能源价格结构性的矛盾。在我国,作为下游终端产品的电价属于国家管制范围;而作为原材料的煤炭,价格却是市场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煤”和“计划电”,两种不同的价格体制必然形成冲突。有观察人士形象地将其称之为“跛脚的改革”。
纵观整个能源产业链条,煤电之争的症结在电价。当煤价平稳时,电价受到的冲击不大;一旦煤价巨幅波动,电价却卡死了,不能把上涨的成本及时“疏导”出去,上下游的利益矛盾就尖锐凸显。
“煤电联营”或“煤电一体化”的思路开始被市场接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一直持这一主张,他说,煤电两家共同盈利,共担风险,不仅有助于解决煤电价格之争,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优化产业布局。(记者 杨阳 温淑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