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降价比不降价更得消费者欢心,但中石油中石化为何在上海等地竞相上演降价喜剧,以致显示出少有的竞争态势,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明白。理论上说,即便存在民营油企的微弱竞争,也远不足以撼动两大石油巨头的市场垄断格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成品油的市场定价,仍要看石油巨头的脸色。
关于近期中石油中石化轮番降价开打“5分钱战斗”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石油巨头在降低库存。有媒体报道,截至2008年11月底,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的汽油库存增至3480万桶,较10月份上升5.14%;柴油库存则升至5200万桶,较前一个月上升0.78%。这个推测有一定道理。因对国际市场油价走势的误判,油价高企之时国内石油巨头囤积了大量库存。
但降低库存未必会导致石油巨头之间的价格战。去年燃油税即将推出之际,面对国际油价不断暴跌、国内降低成品油价日益高涨的呼声,国内石油巨头依然坚持不降价,当时就有传言认为,那是石油巨头在充分利用既有的定价规则和自己的市场优势,在降低库存的同时也尽量获取高额收益。因此,是否开打价格战,在市场格局不变的情况下,看不出和库存有什么太大关系。
同时,在成品油费改税之前,原有的定价机制其实也赋予了企业一定的自主定价权,比如在国家基准价上下8%之内浮动。但石油巨头几乎总是按照最高限价定价。仅此即说明,无论国际油价涨跌,只要国内市场寡头垄断格局不变,石油巨头就没有多少竞争的动力。
可如今,石油巨头们的确是在竞争了。即便这种竞争极其有限,有竞争也比没竞争好。费改税之后的新定价机制,虽然依然规定了最高零售价,封住了涨价的自由,却也打开了向下竞价的空间。这种设计自然有保障民生的意味,但更多的,却是最大限度地放松了石油巨头被束缚的手脚,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巨头们加强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力。当然,客观上其实对民营油企不利,涨价大家都没自由,降价虽有自由,市场发展环境却又对民营油企不公正。
但无论如何,自主降价的放开,虽仍不足以打破寡头垄断格局,却为有限竞争提供了空间。中石油、中石化各自的情况不同,一定条件下,自主的定价权能够导致打破其利益联盟的默契,从而引发低强度的竞争。发生于上海的中石油、中石化之间的“5分钱战斗”,也许就是对新定价机制的市场反应。当然,必须提及的是,坚冰有缝,却远未到破冰乃至化冰之时。相比于有限的竞争,目前的市场格局,默契以及串谋的可能显然更大。“5分钱战斗”,与其注重其竞争意义,不如说恰恰反映了寡头们对市场控制的自信。(徐冰 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