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中国首次与发达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经验”将使新西兰抢得有利的中国市场,而“新西兰经验”将使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中获得信心
新西兰政府总理海伦·克拉克4月6日抵达北京,她率领着新西兰商界150多人组成的贸易代表团,将与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发达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定,也是新西兰首次与发展中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
这次协定的历史意义在于,“新西兰经验”将使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中获得信心。
新西兰农场抢得头彩
“中新自贸协定是新西兰目前能够争取到的‘最佳’协定,对新西兰的农场主最为有利。”克拉克在访华行程前对记者表示。新西兰乳制品出口是谈判关键。新西兰是世界乳制品的主要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1%。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公司、新西兰恒天然乳品公司表示,今后将把中国作为主要目标市场。
目前新西兰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平均要支付10%至20%的关税。协定签署实施后,中国关税水平将逐渐降低。新西兰贸易部长戈夫预测,这将使该国对华年出口增长额达到3.26亿美元。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刘林林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对新西兰来说,协定将使其在与其他发达国家对华经济贸易活动的竞争中,处在更加有利的位置。“如果新西兰不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那么将来新西兰出口商与那些已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国家的出口商竞争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业内人士分析,新西兰虽然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西方国家,但它只有425万人口,市场规模有限,对中国服装鞋帽等商品出口利润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新西兰乳制品出口到中国则会对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农产品关税是逐渐下调的,中国农民仍有空间和时间去应付竞争。
三年坎坷修成正果
中新自贸协定的签署是两国3年来谈判磋商的结果。2004年12月谈判正式启动以来,经过3年15轮磋商,两国于2007年12月完成谈判进程。由于中国和新西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体,新西兰商界人士和民众对自贸协定的种种担心使磋商一路坎坷。
新西兰驻华使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国希望新西兰能够接纳中国的剩余劳动力来弥补新西兰建筑业和农场季节性劳工短缺问题,新西兰担心这会降低当地工资标准,带来偷渡、人口格局变化和社会不安定等问题。新方的确曾因此将磋商搁置一段时间。
现在克拉克政府表示,今后也会允许中国的厨师、针灸师等技术人员有计划地到新西兰工作,但数量会很“合理”。
和欧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新西兰也一直在研究中国产品的“倾销”和“版权”问题。该国媒体十分关注中国产品与资本对新西兰加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的冲击。曾有分析人士警告,中国的低价鞋帽和服装大量出口到新西兰,会导致一些加工企业倒闭,新西兰甚至会因此而让整个经济转型。
虽然中新两国在1988年就签定了相互投资协定,但涉及土地购买和投资问题时因牵涉当地毛利人权益,形势变得非常复杂。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张援远表示,中国公司如打算在新西兰的能源、资源等敏感领域投资,一定要事先做周密的市场调查和法律咨询,“弄不好会授人以柄”,被当地媒体大肆炒作。
“范本效应”两面看
“作为发达国家与中国商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在磋商过程中种种疑虑的解决,为其他发达国家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提供了范本。”中国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通过与新西兰进行自贸谈判,中国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丁志杰表示,这有助于中国今后与其他发达国家进行自贸谈判。
理论上,中新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或许会使中国产品借助新西兰市场的转口贸易得到一定发展,因为其他发达国家基于关税原因或许从新西兰进口中国商品。
但中国外交学院国际贸易法专家臧立认为,发达国家和中国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关税格局不会随着中新签订协定而一朝改变。短期内,发达国家也不会跟随式地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因为中新之间自贸协定是由双方贸易需求环境决定的”。但他也指出,中新自贸协定的签订,给“区域化合作”走向“全球化合作”提供了很多经验。(黄兴伟、宋媛)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