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荒”、“电荒”和“油荒,加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在多种因素促使下,广东鞋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阵痛,不少鞋企已被淘汰出局。
来自亚洲鞋业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已有大约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因各种因素或主动歇业倒闭,或被法院查封,或外迁其他地区另谋发展。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这个数据是该协会通过多次到广东实地调查统计出来的。东莞1000多家制鞋企业中就有200~300家倒闭。
李鹏指出,广东鞋企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起码是上世纪90年代的10倍。关闭的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在最近的两三个月时间里,广东中小型工厂已经关闭了四五百家。这些企业中有相当部分是靠投机、低价竞争或管理不善的企业。劳工短缺、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以及国家提高经营门槛对这类企业冲击很大。此外,明年1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对这些不规范运作的鞋企也将带来影响。
李鹏还提到,还有一些上规模的企业正将部分生产线往成本相对偏低的越南或内地转移。据该协会了解的情况,东莞厚街将近50%的台资鞋企到越南新增生产线。
“广东鞋业出现这些情况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经过一番优胜劣汰的调整后更有利于产业朝良性发展,为高附加值的企业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李鹏说。
中国皮革协会制鞋办公室主任卫亚菲则告诉记者,目前官方没有相关的数据统计,但广东部分鞋企倒闭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中国鞋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时期。
不过,与同是制鞋基地的江浙、福建相比,在面对同样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宏观调控等外部大环境下,广东受冲击最大,广东鞋企在这点上要进行反省,主要是过于依赖加工贸易这种模式,既没有采取国内外“两条腿”走路,又在自主品牌上缺席。温州等地的鞋企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对比广东好,在开拓国内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在拓展属于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因此比广东鞋企竞争筹码多。
广东鞋企主要集中在惠州、东莞、广州、鹤山和中山这几个城市,总共有五六千家,超过80%以上企业是采取加工贸易的形式。
专门为耐克等大品牌商加工生产鞋产品的广州番禺创信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振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该企业员工近两万人,为留住工人而工资逐年增加,现基本都在1000多元以上,加上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过于密集,企业承受的成本压力大增,综合成本增加在10%以上。不过,耐克等品牌客户愿意与其分担部分上涨成本。
广东真皮女鞋十强之一的东莞市银升鞋业有限公司营销部总监郑晓波则表示,该企业正在通过多种措施来消化成本压力,已在开拓国内市场,现在国内市场销售额已占到总销售额20%,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此外,该企业正通过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以及朝中高端鞋市场冲刺。(李溯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