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央行在尚未公布6月份金融运行数据之前,首度事先公布存、贷款最新情况。数据显示,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各项存款较上月新增20022亿元。
“6月份新增贷款再创‘天量’,在前两个月相对于今年一季度的迅猛增长有所回落之后,6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再度猛增至1.5万亿元,显然创下了仅次于1月份1.62万亿元的年度新高。”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首先阐述了这一特点。
他进一步表示,“对整体经济而言,6月份贷款猛增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这是一个良好信号,意味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成效,银行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从而有助于推动宏观经济回升;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大量流动性仍积存于银行体系内部,从而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好银行信贷资金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关键性作用,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仍待加强。”
然而,就在一天前,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在公开市场开展了期限28天和91天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1%和1.05%,均较上周二进行的同期限正回购操作上涨5个基点——这是正回购利率保持平稳约半年后,连续第二周出现一定幅度上升。为此,有市场人士提出疑问:公开市场回购利率上升是不是当前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的信号?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浩宇认为,由于受到IPO重启的影响,公开市场回购利率开始向新股收益率“看齐”,从而导致连续攀升。与此同时,货币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上并不缺乏流动性,银行手中的流动性比较充裕;另一方面,市场上确实存在“难借钱”问题,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是,由于银行对于曾经发生过的“打新股”期间融资难的经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所以在此次IPO重启过程中,很多银行选择了保持自身流动性宽松的做法,以防范可能出现的流动性紧张问题,从而引发了上述流动性看似矛盾的现象出现。
“公开市场回购利率的继续攀升,是整体宏观经济逐步恢复情况下,市场资金供求变化的反映。”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李刚博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是此前公开市场回购利率水平较低,随着宏观经济的触底反弹,市场资金需求上升的速度快于资金供给的上升速度,从而导致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二是近期银行体系货币信贷保持较快增长,使得市场对未来宏观经济复苏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三是近期IPO重启也使得货币市场短期资金需求增加,市场资金结构发生了变化。
记者注意到,本周二央行的正回购操作较上周二操作规模明显增多,总计回笼资金达1700亿元,放大为上周正回购操作的2倍以上。对此市场人士认为,回笼力度的显著增大与本周有2600亿元的巨量到期资金有关,同时考虑到7月份到期资金规模将达8155亿元,而当前债市抛盘占据市场主导,并且公开市场正回购利率相对较低,机构参与公开市场逆回购的积极性不高,央行回笼压力较大,因此出于有效和顺利开展回笼操作的目的,央行有必要通过提高正回购利率来保证一定的回笼力度,同时可能也有顺势引导市场利率上行的考虑。另外,正回购利率的持续上行,也不排除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流动性进行微调的可能。
不久前,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称,中国政府采取的扩张性政策目前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建议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微调。
对此,有市场人士认为,随着近期中国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为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监管层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逐渐显示出“外松内紧”的迹象;而银监会日前紧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特别强调了防止月末、季末“冲规模”现象;包括此次6月份信贷数据的提前公布,均向市场发出了“近防通缩、远防通胀”的调控信号。
“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体现出央行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会发生实质性变化。”王浩宇认为,尤其是随着国内资产价格的上升和6月份信贷投放的再度激增,对宽松货币政策进行适时微调的必要性进一步显现,但可以肯定的是,货币政策基调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宋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