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企业需求强烈 银行拼抢白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企业需求强烈 银行拼抢白热
2009年07月07日 08: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6日,上海电气集团、上海丝绸集团、上海环宇进出口公司等三家在沪企业与香港、印尼的贸易伙伴签订了首次采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贸易合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完成了第一笔由内地企业出口香港、贸易货款经中银香港汇入内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汇入汇款业务,以及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汇出汇款业务,这三笔贸易涉及两笔总值为1398万元人民币的出口项目和一笔30万元人民币的进口项目。结算资金顺利到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此举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

  此外,工行、建行、招行等纷纷表示已经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做好了准备。

  企业需求强烈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动仪式上表示,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中,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这意味着,对贸易双方来说,存在着各自本币兑换为第三方货币再进行结算的二次兑换成本。在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并明晰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为节约贸易成本,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需求非常强烈。交通银行介绍,目前其试点地区的上海市分行、广东省、深圳、珠海、东莞五分行已收到多家客户申办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金额逾亿人民币,涉及进口开证、来证通知、进口代收、出口托收、货到汇款、预收、预付汇款等国际结算品种。

  在6日的启动仪式之后,中行和上海电气集团、世博集团、中化国际,以及宝钢股份等企业举行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服务方案签约仪式。

  据介绍,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企业共有400家,其中上海市100家,广东省(除深圳外)200家,深圳市100家。

  银行拼抢白热化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也扩大了银行的收入范围。”交行国际业务部负责人指出。

  银行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争夺,一开始就呈白热化状态。

  上海地区的试点行是交行和中行。这两家银行为了争夺“第一单”的称号把跨境结算新闻发布的时间提前到了5日。

  6日,建行宣布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美国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美国美联银行、华美银行、建银(亚洲)等首批6家境外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将为各境外参加银行提供包括跨境人民币清算、账户融资等全方面服务。

  招商银行深圳分行6日为客户比亚迪成功办理了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商业银行将会获得新的业务发展空间,中资商业银行将是最大受益者。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充当计价和结算方式的比例越来越大,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会相应增加,结算网络会逐步延伸到国际,并带来许多派生业务,增加新的盈利机会。

  如果中资银行海外分行可以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就拥有了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进而带动其汇兑业务等收费业务以及融资业务的发展,这将有利于它们在海外逐步壮大。

  此外,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进,中资银行逐步可以享受人民币清算行的好处,能获取新的客户资源。

  风险可控

  在谈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能带来的风险时,苏宁表示,为了控制风险,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初期,监管部门采取了三大措施。首先,设置了试点企业的准入标准:省级政府推荐企业名单,中央六部委联合审查后,企业方可进行结算试点。其次,目前放开的结算品种仅限于货物贸易,货物贸易跨境结算的真实性是最容易审查的。此外,央行专门为结算试点开发了信息系统。目前,交行、中行的系统已经与央行此系统对接。该系统能对每笔跨境交易实现全过程跟踪。

  今后,随着境外人民币市场的扩大,可能会有人民币境内外的价格差异,增加了非法套利的机会。苏宁表示,在利息上境内外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目前放开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数额比较小,暂时不会在境外形成人民币市场。而且,目前央行要求香港清算行给境外参加行支付利息的时候要执行基准利率。

  “我们也在观察利差可能有多大。我们会进一步观察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苏宁说。(记者 高改芳)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