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显示,5月份银行体系净结汇量明显上升,并达到今年以来最高。截至5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176587.51亿元,其中5月份当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2425.65亿元,增量创下今年以来新高。而此前4个月,该数据均值仅为1400多亿元。由此,市场关于“热钱”疑似再度涌入的讨论如火如荼。
现状:外汇占款增长连续增加
所谓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银行购买外汇形成本币投放,所购买的外汇资产构成银行的外汇储备。近几年,我国外汇占款持续增加,到去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前,该数据月均增加值已达4000亿元,月度最高增量接近6000亿元。
特别是去年三季度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资金流入明显放缓,外汇占款增速随之下降。今年前几个月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走势,资金流入下降比流出要快,国际收支失衡状态有所改善。资金流入放缓趋势在外汇储备增速上也有所体现,一季度外汇储备仅增长77亿美元。
但进入5月份以来,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近期出口形势和汇率预期的变化,外汇市场不论现货还是远期交易,都出现成交量大幅增加的情况。有银行人士表示,5月份银行结汇量的确比今年前几个月增长较多,贸易项下和投资项下资金流入均有所增长。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虽同比下降17.8%,但环比上升约8.3%。
资金的过多流入客观上将进一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并可能推升境内资产价格上涨、泡沫滋生。
原因: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经济
对于5月份外汇占款之所以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李刚博士认为:“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率先显现复苏迹象,并被外界认为将是先行走出危机影响的少数几个经济体之一。二是近期美元的贬值,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三是随着各国救市政策陆续发挥作用,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由稀缺渐渐变得宽松,出于避险目的而回流美国的资金重返新兴市场。这种情况下,资金流入境内是情理之中的事。此外,近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再起和国内资产价格上扬,也构成了吸引跨国资本进入的因素。”
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杨辉博士也对记者分析指出,近几个月,中国经济企稳迹象明显,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明显上升,不仅内地,包括香港的资金流入都见增加。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明指出,各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都处在扩张状态下,这些扩张的资金很可能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境外资金流向在下半年可能出现逆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也表示,从长期看美元贬值不可避免,届时逐利资本将重新涌入新兴市场国家。
而早前,国家外汇局副局长王小奕曾公开表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下半年我国资本外流增加,而资本流入速度下降。但近期在中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的同时,有迹象显示流入中国的资本有所增加。从当前国际形势看,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收支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全球主要经济体目前仍陷于衰退,新兴国家的增长也在放缓,国际贸易投资外汇环境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国际收支顺差失衡的情况并没有改变,中国还面临着资本流入的压力。但他也表示,我国外汇资金流入还是以经常项目为主,贸易占绝大部分比重,国际收支结构相对稳定,资金流出从去年下半年有所加快,但规模并不大,也没有出现大量的资本外逃,国际收支情况总体安全。
但也有业内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外汇流出的量也应该是在增加,一部分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增加,另有一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汇出利润或清算退出相对增加,从收支两方面看,当前我国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这个大趋势没有发生改变。
建议: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
另有市场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根据相关情况判断,保守估计最近每月外汇占款都会有大幅上升。如果说,各国救助危机而投入的资金将导致全球再次出现更为严重的流动性泛滥,目前资金流入速度加快可能是一个信号,是全球经济好转的信号或先行指标,值得关注,有关政策部门需要及时调整宏观政策。
但对于目前大家担心的“热钱”问题,李刚表示,从根本上说,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资金进出的趋势无法控制,资金进出更多与其他政策和利益关系密切。因此,对可能出现的资金流入增加趋势,国家外汇管理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一起协调考虑,平衡资金进出,防止资金大进大出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热钱”光靠管是管不住的,主要还是靠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着眼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不但要重视出口,同时也不能忽视进口,要平衡贸易顺差。
李刚认为,日前国家外汇局下发的进一步完善企业贸易信贷登记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境内非居民收付款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外汇管理政策措施,既便利资本流入,也便利资本流出;既有利于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也有利于规范和引导外汇资金有序流动,更有利于防范套利投机资金通过贸易、商业信用等渠道进行跨境转移。此外,他强调,坚持均衡管理的重要一点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拓宽资本流出的渠道。(李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