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今年应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学者:今年应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
2010年03月06日 08: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4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成本推进型通胀在上半年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今年应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

  密切关注CPI升幅

  中国证券报记者:2010年伊始,中国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美联储三年来首次调升贴现率,引发全球对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的高度关注。您认为,主要经济体全面大规模政策退出将会在何时?

  何帆:各国采取的措施都是先发出退出信号,实际退出过程都比较缓慢而慎重,把对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带来冲击最小的退出政策放在前面,把加息等严厉的退出政策放在后面。中国、美国等政府虽然发出退出信号,但并不意味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完全转向。全球经济复苏至少有2—3年时间,因此需要几年时间,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通胀走高,预期央行一季度加息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您认为央行何时会打开加息时间窗?央行货币政策的思路是怎样的?

  何帆:不排除央行一季度加息,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可能比预期来得要快。

  CPI、PPI上涨速度比预想快,而最近出现的“民工荒”意味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在上半年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如果CPI超过3%,央行可能被迫加息。但这是央行非常不愿做的事情,因为中国当前利率就比其他主要经济体利率高,所以央行货币政策思路还是先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窗口指导的办法。而且在政策退出的过程中,还需银监会、国资委等多个部门配合。现在,没必要把所有的货币工具都调成从紧状态,否则对经济的冲击较大。

  地方融资平台藏风险

  中国证券报记者:央行和银监会近期通过各种手段限制银行信贷规模。您认为,今年还会重演2009年天量信贷?

  何帆:今年信贷总量会比去年低,但总体还是适度宽松,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去年一些贷款属于中长期项目,今年仍将持续贷款;二是经济反弹,企业对贷款需求增加;三是危机之后,经济结构出现变化。危机之前,经济主要依靠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企业拉动,现在新增投资主要投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这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比较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银行对房地产的支持力度明显“降温”。我们也看到年后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信贷收缩、成交量下降是否意味着今年房地产可能出现量价齐减?房地产泡沫会否破裂?

  何帆:房地产泡沫破裂不会出现在今年,但今年房价可能出现停滞,甚至出现局部地区走低。不过,因为供给减少,不排除房价出现报复性反弹。

  中国房地产风险随时存在,并可能在某些地区引爆。中国买房的杠杆率比较低,因此风险小于美国、日本。但问题是开发商的杠杆率太高。

  另外很多地方政府介入到房地产领域,通过设立融资平台或从银行拆借获得资金,杠杆率很高,并且很多没有监管和抵押,风险很大。如果房价出现暴跌,地方财政很可能出现亏空,银行坏账增加,风险会暴露出来。

  要防范房地产的系统性风险,现在必须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另外房地产本身要采取市场化办法,适度扩大房地产供给。政府还需要加大提供廉租房力度。

  应扩大人民币波动区间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汇率政策上看,人民币近期一直受到外部升值压力。您认为今年人民币会不会升值?

  何帆:今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比较大,因为出口比想象中恢复得要快。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当然是更重要的,汇率的波动可能增加一些。而且这也是中国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中的重要环节。

  调整名义汇率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是最简单的,市场自己会调整结构。

  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升值方式,我认为2005年的小幅、缓慢升值的方式并不可取,这不仅不能打消市场预期,反而进一步加强升值预期,导致热钱流入。可以采取一次升值的幅度大一些,波动的区间大一些,增加灵活性,给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博弈创造空间。

  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中国是否将面临跨境套利资金流入的压力?

  何帆:最近一段时间,国际资本流动变得不稳定,今年热钱流入流出的风险都很大。对中国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要加强资本管制。管得越好,包括汇率政策等调整的空间就越大。(卢铮)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