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去向何方,一直被学界、业界热烈讨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定了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那么,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深意在哪里?为此,记者采访了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
记者:明年货币政策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深意在哪里?你如何理解“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提法?此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在哪里?
鲁政委:我个人认为,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考虑到当前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形势不牢固,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也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主要是由于未来形势变化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具体政策措施的拿捏上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保持政策收到良好成效,就必须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在明年,要把握好信贷增长速度,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就应当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比如“三农”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支持)、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支持。对于今年的银行信贷来说,具体应当完成如下几个转变:第一,从“硬”向“软”的转变。今年主要投向了“铁公基”,在明年严控新开工项目的情况下,除了继续支持在建项目的完成,增量信贷要更多投向支持消费、支持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第二,从对“公”向对“私”的转变。今年信贷主要投向了政府项目,明年要更多投向民间投资项目和居民消费贷款;第三,从“资本消耗型”向“资本节约型”转变。当前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信贷的约束力不断增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多发展尽可能少占用资本的信贷。
记者: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您如何理解这三者之间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的关键是什么?目前,您如何看待通胀预期这一问题。通胀离我们还远不远?
鲁政委:处理好三者关系的关键是:货币信贷增速保持在适度水平。除了汇率手段,其他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手段,在调结构上能够起的作用有限。
静态来看,虽然2010年物价水平会继续回升,但总体水平将相当温和;现实的通胀问题可能要到2011年之后才会到来。
虽然短期来看,天量信贷未必立即带来通胀,其中的原因是经济不景气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应着的现实则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但是,随着经济逐步回升,经济主体信心逐步恢复,经济接近潜在水平,通胀就将显性化。因此,在长期,这就是货币主义者常说的:“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
记者:当前货币信贷增长较快,流动性十分充足,对经济刺激作用显而易见,但其风险也不容忽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鲁政委:其积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天量信贷首先促使经济下滑势头迅速得到遏制;第二,在通货紧缩风险较高的时期使人们产生了通胀预期。其引起的风险是: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形势日益巩固,过去经济不够活跃时沉积下来的天量流动性,流动性速度就会逐步加快,由此引发资产泡沫和高通胀出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信贷的出现,是在财政投资的诱导和牵引下出现的。因此,未来要收缩信贷,必须首先从控制财政上项目入手,否则,将会放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因此,当前流行的所谓明年应该“宽财政、紧货币”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面对这种风险,我认为,货币政策应当首先研究短期内快速大规模回笼流动性、同时又不至于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手段;其次在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应该促使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第三,必要时,可以前瞻性加息,如果存在对加息明显的制约因素,可以财税手段作为遏制资产泡沫的早期手段。(记者谷秀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