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负责完成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首次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根据“投入产出理论”计算,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显得“高耗低产”。
高等教育不算义务教育了,所以很多人坚持要算 “投入产出”,这个词是标准的商业语言。换句话说,一个高校就像工厂一样,有成本就得有回报。在该报告中,投入包括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14项。产出呢,则包括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特等奖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16项。
这样的计算貌似很合理,但有个问题想问,高校是可以这样计算赚与赔的吗?这个数据最大的破绽就是只计算了3年,而且没有计算学生的投入与就业率。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有效地普及知识,教书育人,一个学生动辄几万、十几万的花销,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算有效率?
就算只谈科研,有些项目是不可能在3年内出成果的。它要经过很多人长期的努力,才能最终造福人类。只靠已经有的论文数、获奖数、专利数去评价,是否客观?属不属于短视?是否公平?这都存在着很大的疑问。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某些专著、论文、学术期刊是怎么回事。
中国的大学有很多的确存在着效率低下问题,但其根源在于行政体系大于教学科研体系,大学校园里官本位严重,从而带来巨大的消耗。
有些学校热衷升级,大兴土木,搞面子工程,也是浪费的根源。抛开这些谈投入产出,岂不是无的放矢了吗?
所以,真要好好拷问一下做这样的调查意义是什么。据媒体报道,调查者有官方背景,调查的对象又全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属于典型的公办高校,这是不是意味着,基础教育不搞产业化,高等教育还要搞产业化呢?
人们当然要反对高校对国家投入无节制的消耗,但有一点需要明确,账不是这么算出来的。
看一个学校是否有效率,首先要看它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毕业生就业率有多高,有多少人从事的是所学专业。其次要看它的研究项目是什么,就算暂时得不到回报的项目,只要它是有利于国家的,有利于人类的,也应该毫不犹豫地支持下去。最后,还要看它的行政支出是否合理。
如果只拿金钱来衡量教育得失,设立某些不合理的指标,那么只能让高等教育走上拜金与形式主义的道路,而且会带来对国家财富更大的消耗。(本报评论员程赤兵)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