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深交所正陆续推出措施,遏制创业板上市首日过度炒作。对于10月30日的创业板首日交易,市场的预期主要是这28家公司的股票有可能遭到恶炒;但笔者担心却相反,创业板的首日有可能遭遇冷场。
从中国股市的历史看,市场的确有炒新的习惯,凡是新的交易品种,一般会得到市场的追捧。从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的高定价发行过程中就会看到市场的这种预期了。
但投资者忽视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投机炒作是需要“群众基础”的,所谓“群众基础”是指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和足够多的参与者,二者缺一不可:资金数量足够,但投资者数量很少则难以“炒”起来;人数足够多,但资金总量有限,同样“炒”不起来。现在创业板的情况可能就属于前者,资金数量足够,但参与者数量有限。目前的开户人数仅有900多万,与主板市场泱泱数千万投资者比起来“人气”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这900万投资者估计大多数属于打新一族,准备在上市首日就卖掉,根本无心参与二级市场的炒作。因此,笔者担心这28家公司的上市首日市场承接能力会十分有限。
除了市场人气不足之外,这28家公司本身也的确存在基本面的明显不足。概括而言,起码有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成长性。28家公司大多数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有的更早。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已经有10年以上的经营历史了。从它们过去的历史看,经营了10多年总资产才增长到目前的规模,可见技术、能力及商业模式都空间有限,否则这些公司早成为大公司了。市场以平均50多倍的市盈率的价格来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就是预期它们有高成长性,但事实上它们中的大多数成长性存疑,二级市场如何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接手呢?
第二,科技类公司本身就有高风险特征。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赚钱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研发需要高投入,但研发失败的概率很高。即使研发成功,要让市场接受一项技术,还需要经过艰巨的市场推广工作,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等。正因为如此,国外的创业板市场很少有成功的。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曾经有高科技崇拜现象,只要是一家有高技术研究背景的公司一定会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当年的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上市的情景就是典型的表现。如今,这种高科技崇拜现象已经大大弱化了,这是市场的进步。
第三,以基金为代表的主流资金对创业板兴趣不大。对于基金而言,它们不仅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潜力,而且关注市场价格及流动性。创业板市场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在估值水平、流动性、成长性方面和中小板比都不存在优势,因此,估计基金不会参与二级市场的投资,相反,估计会在上市首日选择卖出。
由此来看,有关部门不仅需要有遏制炒新的预案,还要有遭遇冷场的准备。(尹中立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