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十月十九日电(记者 王刚)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卢肖平十九日称,由于长期形成粮食危机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实质解决,潜在的粮食危机有可能不久后再发生。面对未来,东盟与中国只有同心协作才能化危为机。
卢肖平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上说,发生于二00六至二00八年间的全球性粮价飞涨在一些国家引发了暴力示威和社会动荡,尽管这场粮食危机眼下因全球经济下滑导致高企的粮价有所回落而缓解,但危机仍有可能会再发生。目前东亚区域农业合作机制、水平、内涵和贸易等都不足以抵御粮食危机的冲击,切实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础最优先的产业加以重视和发展,立足增加自身产量才是解决粮食安全本质问题的关键。
卢肖平认为,相对非洲,粮食危机对亚洲尤其是对东盟各国的影响要小一些,但是“恐慌大于粮荒”。卢肖平表示,从全球供给关系看,小麦和玉米产量和出口的减少是造成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从东盟局部看,粮食尤其是稻米的供给总量没变,甚至还增产。受国际市场其他粮食品种供应量减少的影响,各国对稻米的需求量猛增,导致稻米价格比小麦价格涨幅更大。更为糟糕的是,由于人们心理高度紧张,彼此间信任度下降,加之投资炒作,促使各粮食出口国政府纷纷采取临时出口限制措施,最终也发生了区域性的“粮食危机”。
“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米生产和出口国都在东盟,而数一数二的大米进口国也在东盟,各国农业状况差异很大且不均衡,”卢肖平说,“危机来临却难以和衷共济。”
卢肖平表示,对于粮食危机,中国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东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比中国好,若其尽快采取有力和有效措施,积极调整农业发展方略和产业结构,加强与中国合作,未来东盟的粮食安全形势应当可以乐观,而且有望成为世界粮食生产的核心。(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