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价从3个月前的“涨得看不懂”,到今天的“跌得看不懂”, 诺贝尔奖则是一冷再冷,从美国总统到德国女作家,再到首位经济学奖女得主,亦是接二连三地“看不懂”。于是乎,钢价与诺贝尔奖两个乍看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玩意,因“看不懂”而联系在一起。
所谓“看不懂”,是因为与我们设想的大相径庭。两个月前,当钢价初步拐头向下时,还有人振振有词:4万亿元基建规模将支持数年的需求增长,需求无忧,库存无虞。后来发现事实不是这么回事,至少市场不再认为是这么回事。很遗憾,面对实际经济生活诸多“看不懂”,却少有学者愿意去破解,就拿大家熟知的金融危机,看看一连串的获奖得主,特别是那些因宏观经济或交易行为而得奖的经济学家中,有几人做过及时的预测?———哪怕是危机演化到中段时对下一阶段的危机演化路径做出“差不离”的预测!
去年诺奖得主克鲁格曼还可以算是例外。克氏除对亚洲和美国两次金融危机的认识高人一筹外,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判断,就是对原油价格大波动的预言,也令日夜奔波在商品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他平添敬仰。
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看不懂”折磨后,草根投资者也总结出背后的道道出来:市场更多时候是价格决定供求,越是在“疯狂”或“看不懂”的时候,越是价格这个魔棒在指挥着供求。有了这个价格决定供求说,钢价的起落就有了合理解释,涨得看不懂的时候,就是中间商们抢着囤货的时候,于是需求无中生有地增加了;进入8月后,钢材掉头向下,中间商们急着出货,于是,需求也就随着价格跌落而“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想必价格决定供求这种离经叛道的“歪理”,定会受到正统学者的不屑。再看看这几年诺奖得主研究的课题,让我们普通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一大堆的模型、一大堆的假设和一大堆的公式,不可谓不深奥,不可谓不玄妙,只是和现实的应用离得很远、很远,如同古时一群墨客骚人,在远离尘世的高山凉亭上,独自开着和诗作赋的行酒令而陶醉其中,每巡过后众人还要评出一个最佳行酒令并赏予作者1000万瑞典克朗一般,“经世济民”的历史责任却被抛在脑后。 (纽夫)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