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国家审计署发布2009年第12号审计结果,在对54个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过程中,挤占挪用和转移资金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其中某单位挪用科研经费150万元,以个人名义购买了150万股某公司股票甚为抢眼。
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信贷资金变相进入股市炒作,已屡见不鲜。相关部门虽采取了诸多对策,但效果不彰。
违规进入股市的最大灰色资金为银行信贷。违规入市的资金规模,目前并没有确切且权威的统计。有研究机构预测上半年有2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有研究部门预测为1.2万亿元,而银监会和银行系统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表态。
实际上,信贷资金入市的途径相当复杂。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在企业内部或供应链间进行复杂的腾挪,变相进入股市;毕竟贷款进入企业后,企业是用自有资金入市还是利用信贷资金入市,并不那么泾渭分明。如企业利用银行信用额度获得贷款,然后通过协议贷款或三方委托贷款的方式,借给证券公司或者股票投资机构,从而达到信贷入市之结果。
从贷款种类看,信用贷款、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等最容易被挪入股市炒作。银行授信贷款由于没有指定用途和贷款方向,企业自主性相对较大,银行的监督力度相对有限,被挪用的可能性较大。
票据融资变相入市的方便在于,企业可以通过非真实交易向银行开立票据,然后把通过票据融来的资金投入到股市获取高投资收益。其他的诸如固定投资贷款等由于信贷资金用途比较确定,银行监管相对较严而违规入市的难度较大。
不过,不同于财政资金,笔者认为对于信贷资金入市问题,关键是通过制度性和系统性手段有效地管控好风险。因此,单纯地通过堵是堵不住的,需要的是疏堵结合。
从堵的角度上看,一方面,严格执行银监会提出的贷款人放款政策,缓解借款人挪用信贷资金入市问题。另一方面,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监控信贷流向,防止借款人借助上下游产业链掩护而违规挪用信贷资金于股市。客观地讲,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绝大部分都是间接地变相入市,直接入市的并不多,而上下游产业链是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的最好掩体。同时,可以鼓励银行发展企业现金流管理、财务顾问和传统信贷业务相结合的一站式金融业务模式。
在“堵”的同时,应通过严格的制度和系统设计,适当允许信贷市场与股市资金的流通。
事实上,当前中国银行系统已经允许企业股票抵押贷款,这本身就是信贷资金变相入市的一种表现。同样,去年12月以来银监会允许银行为企业提供过桥贷款,也是一种信贷资金的入市。
从目前来看,只要有充分的正规的风险管控体系和制度规范,这种风险可以控制。信贷资金入市是客观存在的,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同时,通过适度拓宽正规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以开正门的疏导方式来实现堵信贷违规入市的偏门,其效果将更好,更有利于缓解违规信贷入市的不稳定性和高度投机性对股市的冲击。(刘晓忠 上海 学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