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防通胀,应重在控制资产泡沫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学者:防通胀,应重在控制资产泡沫
2009年08月03日 09:25 来源:证券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天量的信贷规模,逐步回升的价格指数,炙热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以及经济增长率远低于货币增长率的不对称状况,引起了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一致担忧。央行下半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保增长之后,已然加上了防通胀。而近日对于通货膨胀的分析和探寻不绝于耳,防通胀的“药方”可谓漫山遍野、面面俱到。

  无独有偶的是,2008年的同期,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讨论同样如火如荼,俨然忽视了经济已经进入下滑通道的种种迹象和现实。然而,与去年不同的是,现今的情形是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如果说过去的有关看法是反应迟钝,那么,当前的过度担忧观点则有些敏感过头。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领域很难滋生通货膨胀,而真正需要谨防的,是资产价格的飙升和泡沫。

  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实质上是货币供需失衡的结果。当货币的供给超过需求的时候,货币的购买力便会下降,从而形成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通胀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上半年的信贷供给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增加,从而通胀在所难免。然而,货币市场的供需理论必须要在实体经济供需平衡的前提和假设下才能够奏效,但我国实体经济的现实正好是失衡的。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且金融危机削减了外部需求,使非均衡的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在实体经济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即使天量的货币也难以转化成通货膨胀。

  实际上,在中国的非均衡经济形势下,一般只有输入型通胀才有可能推高国内成本,从而大幅提高价格水平,如去年的通胀就是由全球粮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飞涨引起的。而从目前的世界经济情况看,虽然各经济体普遍存在宽松货币和大发流动性的现实,但经济仍处在谷底状态,短期内全球通胀的可能性不太可能发生。因而,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实体部门发生通胀的可能性较小,不必过分担忧。实际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指标显示,CPI和PPI虽然处于回升的趋势中,但同比仍然是负增长。另一方面,上半年巨额的信贷主要集中于中长期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这些信贷会通过投资的需求转化为经济增长,由于这些投资信贷可能是一次性确定而分批到位,所以不会导致过剩的货币存量,不会形成通胀压力。

  然而,信贷和流动性的增加必须要有消化的渠道,而我国居民的储蓄习惯会助长这些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从而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股市在快速回暖而房地产市场火热,这些都是不良的迹象和初步信号。与此同时,国外的热钱也会加剧资产泡沫的危机。全球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各国流动性充裕,逐利的热钱不会错过相对快速增长的中国,它们同样觊觎我国火热的资产市场。这些因素表明,下半年的防通胀应重在预防和控制资产泡沫。

  具体应对措施来说。对于国内的流动性,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信贷的投放方向,保证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严防这些信贷的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引导资金理性投资,鼓励和促进国内消费,逐步启动内需,并且对资产市场加强监管和控制,防止大起大落引发金融危机;最后,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通胀预期和实际通胀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转变政策导向。对于国外的热钱,必须高度重视和制定相关应对策略,严堵投机资金进入国内的渠道,从政策上限制国际热钱进入我国股市和投资房地产市场。

  综上所述,天量信贷引发我国实体经济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而形成虚拟的资产价格泡沫的概率更高;下半年货币政策在保证增长的前提下,确实应该关注和预防通货膨胀,而重点是在控制资产价格并防止资产泡沫。(李春顶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学博士)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