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狂热的市场将被银行与房地产刺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叶檀:狂热的市场将被银行与房地产刺破
2009年07月21日 11:4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沉醉于短期的经济增长,我们正在纵容信贷与房地产两大泡沫,这两大泡沫将成为刺破中国经济的两柄利剑。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先生对央行的信贷政策提出严重质疑,如果央行不能回答这些质疑,中国经济将因为产能过剩和拉长资金杠杆而陷入更可怕的通缩之中。

  尹中卿先生认为,上半年新增信贷7.37万亿元,是过度宽松而不是适度宽松,在信贷中存在的问题是,有部分资金流入股市、楼市;部分贷款在银行内部空转,属于无效贷款;大企业获得贷款后转手加高利率借给中小企业,形成贷款价格的双轨制。

  目前的信贷显示,我国的货币政策缺乏全局观、缺乏微观监管。

  首先,有多少资金进入股市、楼市连尹中卿先生也不知道,相信央行也没有具体数据;其次,远超工作计划。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的广义货币增长指标是17%,新增贷款5万亿元,但上半年新增贷款就达到7.37万亿元,M2达到28%。

  由于我国尚没有资产证券化,拉长杠杆的主要手段是增加信贷、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通过资本市场的重组提升资产品价格,使产业资本出现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溢价。信贷与资本市场互相激荡,正处于疯狂阶段。

  由于坏账风险增加,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在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由于大量放贷,银行很差钱,根据2009年一季报,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有下降。为了修补资产负债表,为了提升资本充足率,今年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1家提出了次级债发行计划,上市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计划已经达到了4300亿。

  贷款进入资本市场与贷款空转都是实体经济无法吸纳的征兆,面对疯狂的信贷扩张,银行只有更加疯狂,不随波逐流的结果就是退出竞争,丧失生存的机会。我们已经看到,银行是如何将信贷扩张到极致,如何利用低息政策和政策引导,如果不加制止,银行将会把信贷杠杆拉到断裂为止,最终葬送自己。

  与银行一样,房地产市场资金杠杆过长。手段之一是通过低息贷款拉长资金杠杆。上半年票据融资占全部信贷的23%,以不到2%的票据融资进行房地产可以节约三分之二的融资成本。手段之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对土地和房地产以投资品进行定价,这使得企业的收益大幅提升,只要拥有的土地与房地产市场价格节节攀升,房地产公司就可以获得账面收益;手段之三减少公司资本金要求。潘石屹认为,政府的货币政策把困难企业带出了低谷,“开发资本的自有比例从35%降到20%,即由3倍的杠杆加大到5倍。”

  此轮上涨尚未看到尽头,因为拉长杠杆的政策没有改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仍在强调到年底之前既不会产生通胀也不会产生通缩,也就是说,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低息是扩张政策最好的温床。在今年年底实体经济确定之前,谁也不敢轻言加息。股市与楼市的上涨被视为经济复苏的两根救命稻草,政策只能微调,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中的13个类股中有10个高于长期平均市盈率,政府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而不会通过打压股指的方式缩短杠杆。楼市进入7月,成交量有所下降而新地王仍在产生,说明土地证券化的过程没有终结,意味着房地产与资本市场联动的格局没有变化。

  尹先生认为,企业平均利润下降20%股市却上升70%,是没有先例的,是不正常的。现在地价上涨的情况意味着以后房价会上涨得更高。股民会成为股市击鼓传花的牺牲者。有专家认为,在过去3个月,70个一线城市地价涨了30%,其中至少15%会传递到消费者,消费者会成为高房价的最终接盘者。

  央行负责人对质疑的回应是,在应对危机的初始阶段,政策力度的把握很难。按宁大勿小来考虑,央行认为眼下政策力度是合理的,但事后有必要对信贷增长进行评估总结。

  按此态度,央行不可能成为降温者,这就意味着资本市场所有与通胀、实体经济所有与投资与杠杆相关的概念会轮番上涨,直到最后,杠杆最长、连接信贷与资本市场的房地产、银行被打磨成最大的泡沫,也是刺破泡沫最锋利的剑。由于银行受到政府托底,因此,房地产成为比银行更敏感的风向标。(评论员 叶檀)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