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提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提高
2009年07月20日 08:1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上半年GDP增长7.1%,经济回升力度在加大。在GDP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下半年经济走势将如何演绎?宏观政策是否会微调?本报邀请专家笔谈他们的看法,今日起推出“我看宏观经济走势”系列。

  继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低于7%以后,今年二季度GDP增长率提高到7.9%,上半年累计达到7.1%。笔者认为,经济触底回升态势基本确立,支持经济回升的因素也表现得比较清晰,据此判断,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将持续提高,全年增速将达到或者超过8%。

  与2003年~2007年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情况相比,未来经济重回较高增长以后一系列支持条件将发生变化,经济运行特点也会相应变化。因此,应对经济新的较高水平增长的特点及问题加强分析和准备对策。

  需求相对不足将持续较长时间

  我国2003年~2008年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巨大的产品供给能力,特别是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化工原材料方面表现突出。随着外部需求的大幅减少,以及在宏观经济政策控制下内需的减少,需求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企业订单普遍减少,很多企业由此减产甚至停产。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很快恢复较高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

  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经济总需求中,外需大约占30%左右,外需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带动总需求增长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出口累计下降21.8%,而上年同期为增长21.9%,与上年同期比较,外需下降带动总需求增速下降13.1个百分点。内需占总需求的70%左右,剔除价格因素计算投资与消费较上年提高的速度,大约为14个百分点左右,带动总需求增速提高9个多百分点。外需、内需作用综合,则今年上半年总需求增速仍较上年同期低3个多百分点。这一分析表明,在外需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国内投资消费尽管较快提速,但总需求增速仍有所降低。

  由于外部经济环境还相当严峻,外需下降的态势年内难以扭转,因此尽管国内需求增速快速提高,但与供给能力比较,需求总量相对不足的状态将持续较长时间。这一总量关系格局会形成较高增长和较低价格上涨的经济运行特点,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一分析也可以消除对未来物价较快上涨的担心。

  内需增长速度会不断加快

  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速不断提高,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时应该看到,来自企业的自主投资、市场驱动的投资也开始较快恢复。

  首先,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较快恢复,汽车、住房销售量迅速扩大。1~6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额中,汽车消费同比增长18.1%,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20%以上;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4%。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房地产投资增长逐步加快,全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2月份同比增长1%,1-3月份同比增长4.1%,1-4月份同比增长4.9%,1-5月份同比增长6.8%,1-6月份同比增长9.9%。制造业投资增长开始走出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低谷状态,纺织、机械、建材、采掘业等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从未来看,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是可持续的,车、房购买活动会持续活跃;由消费带动的市场投资增速会不断提高,同时投资的乘数效应会不断加大。预计经济增长水平会在内需推动下逐步回升到较高水平。

  资产价格可能较快上涨

  上半年,房价、股价都出现了持续上涨态势。受价格上涨的影响,购房需求较快扩大,继刚性需求之后,改善性需求以致投资性需求加快涌入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住房供给则日益紧张。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3.4亿平米,远大于2亿平米左右的存量房数量。2008年一季度以后,新的楼盘开工数量明显减少,房地产市场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供给不足问题。这有可能导致捂盘惜售行为增加和房价的加速上涨。

  目前,房地产开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考虑建设周期因素,短时间难以改变房地产供不应求关系的发展。信贷资金大量增加,宏观经济利好因素不断增加,可能会支持股价持续较快上涨。资产价格上涨对实体经济会产生积极拉动作用,但也会增大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引起通胀预期提高。(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