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酒类大佬相继涨价 成本上涨?借过节敛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饮料酒类大佬相继涨价 成本上涨?借过节敛财?
2010年01月22日 07:4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就在不久前,一直热议的茅台和五粮液相继涨价后,日前,燕京啤酒放出消息,将引领啤酒行业率先涨价,主力产品10°清爽型啤酒出厂价将向上调整10%左右。市场零售价预计将由2元涨至2.5元左右。饮料方面则是可口可乐领军,从2月初开始,可口可乐杭州公司全线产品出厂价将全部上调,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矿泉水和牛奶饮料等,平均涨幅约为5%。

  涨与不涨互现

  其实赶在春节前涨价的远不止燕京和可口可乐,早在一个月前,五粮液已经调整了价格,牛奶涨价的呼声也非常高。那么到底是纯粹的节前扎堆儿涨价,还是原料涨价压力所致。

  对于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涨价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节前涨价本身就是一种营销策略,但从根本上说,白酒的日渐高端化以及白酒消费税的上涨是提价的主要原因。

  燕京啤酒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没有外资血统的啤酒巨头,每次对于涨价都格外谨慎。此次率先引领啤酒行业涨价,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丁广学表示:“啤酒的生产成本上涨,是这次涨价的主要原因。粮食、水、电等都在涨价,导致经营成本上升。”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是燕京啤酒涨价的直接原因:现在原材料都涨钱,应该早就涨一直没涨,粮食早就涨了。

  珠江啤酒有关人员透露,目前啤酒生产成本当中主要是粮食原料涨了不少,今年的采购合同还在谈判中,具体价格暂时没出来,但肯定比去年要高了。喜力亚太方面也表示,去年以来,各项成本一直保持上涨态势。

  在不提价的前提下,成本上涨正进一步削减普通啤酒的利润,生产企业为了保证利润收益,只好大力拓展高价啤酒单品。

  而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饮料行业的涨价,则归咎于糖价的上涨。据了解,国内糖价从去年初的2600元/吨上扬到6000元/吨,面对原料如此高涨幅的压力,饮料企业在扛不住之后,必然用终端涨价的方式来转嫁成本。

  而与此同时,康师傅的相关发言人则对记者表示,康师傅不会涨价。虽然同样面临成本的压力,但公司目前仍然以提升内部生产效能,并吸收成本回馈给消费者作为价格应对的策略,所以公司不会调涨。

  涨价与节日有关?

  对于饮料行业来说,2009年以来不断攀升的糖价被当做了涨价最主要的“诱因”。据了解,工业用糖约占食糖需求的3/4,在国内工业用糖中,乳制品、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的用糖占比分别约为30%、20%和20%。在可口可乐的总成本中,糖的成本占比更是达到了35%。去年12月国内糖价上涨12.9%,达到5080元/吨,同比上涨78.9%。

  作为可口可乐在华的39个瓶装厂之一,杭州中萃的涨价是否是可口可乐将全线提价的标志芽对此可口可乐中国公司方面公关负责人表示,可口可乐产品的价格是其瓶装厂根据当地的情况定的,因此杭州中萃的提价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的产品价格。据介绍,糖、包装材料、原材料近几年价格都在上涨,可口可乐还是主要通过内部消化这些上涨成本。

  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及传讯部总监赵彦红表示,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由来已久,日常消费品价格的调整不会只考虑成本,还要考虑消费者是否买得起、乐意买等因素。

  对于可口可乐在浙江提价熏东方艾格食品饮料分析师陈静则表示,行业整体提价不太可能。春节期间是饮料需求的旺季,各家企业都会放手一搏,如果提价消费者会很敏感熏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燕京啤酒的调价不过是最近酒类、饮料行业价格上涨的又一个加盟者。

  专家观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相关人士在此间表示,因为过去一年国家实施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老百姓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比较强烈,但是目前我国仍然是严重的供过于求,因此不会出现普遍的价格上涨和恶性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面临的很多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所以价格很难普遍涨起来。近期的上涨一个是部分公共产品包括水、电、气价格调整,也包括天气极端寒冷导致蔬菜、水果上涨明显。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粮食多年的丰收、包括库存都是很充裕的,应该说不至于出现严重的或者恶性的通货膨胀。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