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挽救美国实业界和劳动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挽救美国实业界和劳动者
2010年04月07日 11:0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中国接受“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美国会下院130名议员更是以人民币估价过低影响美国国内产业和导致失业率上升为由,要求美国政府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向中国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就美国这一做法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了日本著名智囊机构研究员关山健。关山健认为,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挽救美国实业界和劳动者。

  人民币升值并不“万能”

  中国证券报:最近,在世界上只有美国在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准备采取强硬手段逼人民币升值,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是否还有别的办法来替代人民币升值?

  关山健:美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主要是基于奥巴马总统支持率低和失业率高等国内政治因素方面的考虑。而中国也鉴于国内的情况,很难答应美国的要求。

  2005年到2008年人民币汇率上升,并没有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也没有对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善发挥作用,由此看来,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挽救美国实业界和劳动者。

  中国证券报:日本社会(政府、国会、专家学者等),对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持什么样的态度?2007年5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和日本的相关产业和企业有何影响?您如何评价这一时期人民币升值?

  关山健:目前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大。因为日本对中国保持贸易顺差,而且大多数日本企业都是从其在中国的工厂向欧美市场出口产品。因为从中长期来看,通过市场机能让人民币汇率进行适当的变动,对解决全球贸易不均衡以及保持中国自身经济稳定有利。

  其实,在人民币汇率上升伊始,曾经担心与中国经济关联度深的日元会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而升值,但是实际上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从进出口总量来看,进出口相抵抵消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而可以说对日本企业也几乎没有影响。

  人民币需成熟汇率机制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人民币究竟应不应该升值,有何利害和风险及影响?如果您认为应该升值的话,如何把握升值的时机、幅度和方式?

  关山健:升值这个词容易使人产生急剧上升的联想,人民币汇率没有必要急剧上升,但必须进行缓慢的调整。有观点认为,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中国经济保持近10%的高增长,而人民币对美元一直保持1比8.3的固定汇率,人民币实质汇率实际上被低估15%左右。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上升了21%,就是再加上这5年经济增长因素,也绝不能说人民币被低估了。

  不过,人为地将汇率固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非常困难。因为,对于全球经济的长期均衡的合适汇率和对中国经济短期问题的合适汇率,肯定不会一致。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形成成熟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关山健:国内平衡(高就业和低通胀)和对外平衡(经常收支平衡等)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调整,即汇率变动、资本进出、利率变动。

  实施固定汇率、独立的利率政策、资本自由移动,三方面不能同时实现,即使是实施浮动汇率制而放弃固定汇率,也未必能保证对外均衡和资本自由移动。因此,我认为,为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成熟,中国还得继续现行的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限制的做法,关于利率则有必要允许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

  日元升值可为借鉴

  中国证券报:1985年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这被认为是导致日本经济低迷的重要原因。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关山健:我认为,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败,而不能归咎于日元升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日本发生资产泡沫的原因主要是,为扩大内需而采取过度宽松的金融政策,宽松金融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资金流向了不动产和股市。而宽松金融政策导致利率低下,银行的利润下降,因此银行扩大面向不动产、零售业、住宅业的融资也无益于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利率低企业融资也变得容易了,又把融到的资金投向不动产和股市。

  泡沫之后,日本经济没能从长期低迷中摆脱出来,也不是日元升值的原因,而是不断推迟不良债权的处理。多数日本企业经营者认为在八十年代后半期日元升值中得到锻炼,正是由于日元的升值才使企业努力削减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