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的信息显示,全国31个省份在集中清查问题乳粉期间共报告发现问题乳粉2.51万吨。截至目前,除极少量作为司法证据需要保存外,问题乳粉已全部以高温焚烧和填埋等方式予以销毁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聚”奶粉“变身”奶糖、面包添加剂再次出现,给监管部门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聚”再次粉墨登场,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惩罚力度不够大。第一波“三聚”奶粉中,尽管三鹿和涉案奶站都被取缔,但有关部门对涉案情节较轻的企业惩罚力度不够,甚至现在还有很多受害儿童没有拿到赔偿费。可惜的是,此次“三聚门”,政府的惩戒仍不痛不痒,3月初,涉案企业之一的宁夏吴忠天天乳业公司,仅被罚款30万元。
其次,行业门槛低。如果说第一波“三聚”事件,问题出在原奶安全问题上,那么第二波“三聚”事件,主要责任在于加工企业。奶粉产业一本万利,吸引着无数投资者,特别是中小型乳制品加工企业,主动掺假成本低,即使被发现,顶多关门走人,另起炉灶。而近几年,随着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生活在夹缝中的中小乳制品企业越来越不景气,进而生产劣质奶粉。毫不客气地说,奶粉安全问题频发的背后就是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谋杀。
第三,中国奶业本身存在问题。我国原料奶环节是乳业薄弱环节,存在企业、奶站、奶农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这成为奶农掺假使假的主要动力。
笔者认为,资金和技术等硬件并不是中国乳业发展的障碍,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奶产业链联结机制等“软环境”滞后才是最大问题所在。只靠政府监管,监管成本高,效果也不好。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乳制品安全隐患,必须加快卫生食品安全法建设,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加强对造假者的惩戒力度;提高行业门槛,让那些唯利是图的投资者止步门外;另外,有效解决企业、奶站、奶农等产业各环节利益关系,真正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宋亮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