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过度解读中国减持美债行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不该过度解读中国减持美债行为
2010年02月25日 13:4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去年12月减持了342亿美元美国国债,不少人大声叫好,并加以引申,将其上升到某种战略高度,呼吁更大幅度的减持,甚至完全放弃持有美国国债,购买更为实在的战略性商品。笔者要说,这是对一次正常市场行为的过度解读。

  第一,中国贸易顺差将长期存在。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这不但是因为我们有大量富余劳动力,更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这恰好是美国人的优势,中美之间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所以,中美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的大量贸易顺差,是进口不抵出口的直接后果,如果美国人愿意出售高科技产品和成果,中国的贸易顺差就不会累积到如此规模,而可以实现平衡。可美国人不愿意,按照克鲁格曼的说法,美国人也没有必要和紧迫,非要出售高科技产品不可。有种看法认为,美国将恢复和扩大传统制造业,比如汽车业,这还需要观察。除非发生类似于互联网的革命,否则,美国没有必要、没有能力跟中国和日本等在制造业争锋。所以,中美贸易中,中国年复一年的贸易顺差,也就具有必然性,而且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改变。

  不要瞧不起制造业,以为没有多大出息。要知道,所谓高科技产品,最后都会变成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电视机、笔记本。制造,本是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在成为制造业大国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技术,了解了市场,改变了整个经济的面貌。比如,我们正在制造的大飞机,就是学习过程的产物。何况,也没有证据表明,谁先发明和进入市场,谁就可以通吃,如电视机,是美国人的发明,但日本和中国才是最大的受益国。

  第二,美国国债仍是相对安全的资产。通过贸易顺差获得的美元货币,有多种保值和增值渠道。比如对外投资,包括金融投资、购买资源类产品等。但是,盈利与风险相伴随,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安全而非盈利。何况在对外投资中,我们失利的教训已足够充分,虽然不能因噎废食,但是,投资高风险的海外金融市场,不可能成为利用美元货币的主渠道。

  有人主张用手里的美元购买石油、黄金等资源类产品。但是,石油也好,黄金也罢,历史上,都有过价格长期单边下跌的情况。除了商品的供求因素,以及期货市场炒作外,石油等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是旁人无法把握的,只有美国可以驾驭,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石油已然成为金本位被废弃后的美元“新本位”,持有美元和美元资产,与美元共舞,与持有石油等具有同等价值,甚至是更方便和安全的选择。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固然有限,但是,毕竟还有收益,基本能做到保值,是一种差强人意的结果。

  第三,有人认为,一旦中国大幅度减持,美国国债将一落千丈。这是值得商榷的。美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窄口径,不包括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大约为37%,这个比率远非全球最高,大致排在26位。奥巴马已决心在2012财年消灭财政赤字,再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依然较为乐观,美国国债尚在安全的范围内,被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不大。

  在美国目前10万多亿美元的国债中,由外国政府持有的比重大约为25%,中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巴西、新加坡、俄罗斯等都持有数量不菲的美国国债。其中中国和日本大约各持有这25%的20%,也就是5%左右。这个规模不足以决定美国国债的基本走势。实际上,在中国减持的同时,日本和英国同时在增持,而中国依然是美国国债第二大债权国。这说明,世人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信心并没有丧失,大幅度减持美国国债的时机未到。还有一点,与其他国家所欠的外债不同,美国政府最终要支付的不过是美元,而美元是美国人自己就可以印的。美国的外债和内债,没有区别,都是“左手欠右手”。

  第四,外汇储备多元化非短期目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说到底,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短期不可超越。美国国债每年以5000亿的速度增加,美元确有贬值之忧,但美元也有增值的相反倾向,比如欧元区部分国家的财政危机中,美元在继续走弱的预期下,就出现了一波像样的反弹。毕竟,美元贬值也会伤害美国自身的利益,包括作为世界最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岂能轻易放弃?

  贸易顺差,不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巨大的贸易顺差,并不表明中国占了多大的便宜,购买美国国债的机会成本不小,如果把相应的资金,用于国内投资,收益率远高于国债收益率。但贸易顺差也并非没有好处。比如石油和大宗商品,基本只能用美元购买,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持有美元和美元资产,就是必要的。

  所以,我们宁可认为,中国在美元指数接近79的高位,美元涨幅达到2.46%的时候,减持美国国债,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夸大和过度解读,是不适当和无益的。很多事情,是需要更长时间等待的。(王福重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