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刊文指出,在金融机构于新年第一周向市场投放出据说高约6000亿的新增贷款后,管理层信贷紧缩的号角就吹响了。中国央行先是提高了3月期和一年期央票利率,随后又上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虽然央行出手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时间之早远远超出机构此前预判,但这只落地的靴子非但没有出尽信贷紧缩的利空,反而进一步诱发了市场恐慌,有关加息和银监会下令停贷,以及四家商业银行开始被实行差额准备金率的流言遍地皆是。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GDP同比增长8.7%,第四季度增长10.7%,触及10%以上的过热区间。12月份出口增速由负转正,进口继续回升。经济增速的不俗表现令物价走势承受更多的上涨压力。全年PPI同比下降5.4%,12月份开始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全年CPI同比下降0.7%,12月份上涨1.9%。相较PPI首次转正,CPI已提前由11月开始正增长,第四季度月度同比涨幅分别为-0.5%、0.6%和1.9%,物价震荡上行趋势基本确立。
国统局数字发布后,众多机构纷纷上调了对2010年的GDP增速预测。比如知名券商国泰君安认为2010年GDP增速将由此前预估的9.3%上涨至10%,并认为2010年上半年的GDP增速均处于10%以上的过热区间,其中第一季度更可能维持在11%以上。相对保守的外国机构如世界银行,也在近日发布的《2010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表现最为强劲,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比两个多月前的预期上调了0.3个百分点。
经济数据趋热的苗头验证了中国信贷管理机构频频出手紧缩的必要性。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教授此前曾表示,中国的货币存量非常高,随着CPI走出负区间并进入震荡回升通道,通胀预期将进一步强化,政府需要依据形势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并针对资本市场发出信号,关注资产价格过高这一问题,调整人们的通胀预期。
谨防通胀变滞胀
不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日前在北京召开的“2010中国投资年会”上呼吁:“我赞成在宏观管理中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但是不赞成把这种预期的调子唱高,因为过度的通货膨胀预期会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有可能形成西方经济学当中所说的‘预期通胀’。”
自从央行出乎意料地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后,就有政府经济学家出来解读称,这是1月份新增信贷爆发后,管理层针对日益强烈的通胀预期和抑制资产价格上升的未雨绸缪,并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生转向。
有诸多人士相信,在宏观经济持续转暖,工业投资维持高增长等条件下,中国第一季度CPI或将上升3%,第二季度则可能再攀高峰。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撰文称,中国承受的巨大失业压力需要维持经济较高的增长。在持续增长的条件下,3%左右的失业率和3%左右的通货膨胀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根据国内的经验,宏观调控的警戒线应该是4%的失业率和4%的通货膨胀率,如果失业率超过了4%,可以出台一定程度的宽松政策,而如果通货膨胀率突破了4%,则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紧缩政策。
以厉以宁为代表的一派经济学家提醒,中国经济并不适合贸然紧缩。中国当前固然需要警惕和预防通货膨胀,但更需要注意“滞胀”。厉以宁表示,国外因为失业压力不大,所以经济增长率有2~3%就够了,而中国由于城乡二元体系的存在,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不在失业率统计范围内,大量年轻的农民工游走在城市打工,即使经济滑坡致使其失业也不回农村,因此中国的就业压力较大,没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解决不了就业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增长一旦下降到6%就可视为“滞”,因此在宏观调控时必须慎之又慎,不仅要松紧搭配,还要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结构化的调整。
现在,三种通货膨胀类型并存于中国,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即投资过多推动需求高增长;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即由于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动的物价整体上涨:第三种是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即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而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控制经济过热的经验看,加息可能非但无助于缓解成本推动型通胀,反而可能因为加大了资金成本而推高物价。
二次探底威胁未除
另一方面,尽管通胀趋势步步紧逼,1月27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朱宏任在2009年工业和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经济回升主要靠投资拉动和政策支撑,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地方筹措资金困难,城乡居民收入短期内难以较大幅度提高,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
银监会27日晚表示,已召集各大商业银行高层举行2010年第一次金融形势通报会,会上对各商业银行提出四大放贷要求,除了申明要加强信贷管理,控制不良贷款反弹外,还提出要“有保有控”,确保全年涉农贷款、小企业信贷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投放的增量高于上年。此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中国2010年新增信贷将降至7.5万亿元,虽然比去年近10万亿的信贷增长有明显减缓,但仍高出危机前水平,显示出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此外,朱宏任还指出,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较脆弱,国际市场需求依然疲软,中国实现出口较快回升的困难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四季度GDP快速回暖部份正是出口增长的带动,假如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并不能排除中国经济跟随走低的可能。
加息之微妙
针对日渐抬头的通胀趋势,央行已作出一系列反映。有消息称,截至1月19日,中国银行业全部新增信贷达到1.45万亿,据此估算,1月末全部新增信贷将超过去年同期1.62万亿的水平。为应对1月信贷激增局面,银行间票据市场的票据贴现利率(六个月)曾三天内从2.46%飙升到4.2%。1月放贷较多的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则据称受到上层压力,并被要求额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央行为准确掌握信贷走势,已要求商业银行逐日上报信贷数据。一系列的货币收紧动作和高层言论令市场倍感担忧,原来市场曾预期加息时点最早或在3月,甚至要等待美联储加息之后,但现在已有一些声音预测,央行最早可能春节前后即会出手。
从现在情况看,央行和银监会的一系列调控动作和告诫都还是一种针对通胀预期的警示,“紧缩”或者说是政策立场滑向中性都尚未确认来临,但一旦加息议案启动,将预示一轮加息周期开始,从而彻底扭转市场预期。在二次探底风险未除时,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这类的数量型调控还有回旋余地,而一旦动用加息等价格型调控工具,如果经济再度趋冷,将难有挽回余力。
截至记者发稿时消息,央行近期仅在公开市场上发行了100亿元的一年期央票,市场原先预期上升约4个基点,但实际中标收益率意外持平于1.9264%。对此,市场认为是央行有意抚平日渐强劲的加息预期。28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维持联邦基准利率不变,并在会后声明中重申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其低利率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如若快速走高,将吸引更多热钱入境,从而对冲加息紧缩货币的政策效果。如果中国考虑用某种手段来平抑通胀,在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前,中国央行决定上调基准利率的决策将慎之又慎。(潘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