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和“消费”是2009年最后一个月的最热主题词,全球政要飞赴北欧,2万人云集童话城市哥本哈根,商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昨天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地球环境,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都是最重要而且刻不容缓的事,然而,这两个主题词看似是互相矛盾的———增加消费,不是意味着增加生产、增加垃圾,从而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吗?关键是扩大消费要把握良性结构,警惕欧美式高消费主义的陷阱。
欧美式的消费主义,引导人们无节制地用购买来满足物质欲望,或许对推动经济增长很有效,但欧美人自己也已承认,这种模式不利于环保。消费者疯狂地向银行借贷的同时,人类欠地球的环境债日益沉重,濒临“破产”。讽刺的是,哥本哈根会议的东道国丹麦,居然是一个经常被批评为消费无度的国家,人均产生垃圾的数量超过欧盟其他所有成员国,甚至超过美国。从依然像个豪华车展览的会场外景看,让高消费惯了的人们猛然刹车,难。
良性的消费,应是需求驱动消费,而不是以消费驱动需求,后者属于浪费。两者之间的区别,有一个很简单然而典型的例子:据美国的媒体揭秘,美国食品业为了让顾客多买,就推出大号包装,比如“家庭装”牛奶,量比普通装多一倍,而售价只高三分之一,顾客当然会觉得家庭装划算。但牛奶的保质期很短,要在规定时间内喝完,同时,量大会对人产生多喝点的心理暗示。最后喝不完呢,从价格的角度想想也没啥心疼的,倒掉再买呗。就这样,大号包装忽悠美国人喝掉、吃掉、扔掉了超过他们正常需要的牛奶、薯条及各种食品,顺便造就了大量胖子。透过美国电视剧的镜头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冰箱是美国家庭的基本配置,里面总是塞得满满当当。不止食物,那个营销金点子“把牙膏管口子开大一倍就能倍增牙膏销量”,也是美国人创造的。
山姆大叔爱吃,精细的东邻爱玩,新奇的电子产品诱惑着你不断更新换代,对不喜欢追新潮的人也有办法,坊间传说,他们出产的电子产品,使用年限是设定好的,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载,时间一到,重要零部件就开始轮番称病罢工。修吧,要么没配件,有也很贵,不如买个新的。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手机半年换一个确实成为一种风气,而电子垃圾处理在全世界仍是未解的难题。
良性的消费应是低碳环保型的,笔者以为,一是着重发展服务业,包括高中低端各层次,物质消费有限,服务消费不易浪费;二是硬件推行标准化、可扩展、软件升级,使之个性化、常用常新同时减少丢弃物;三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消费效率,“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杏一筐”,消费者的信心和兴趣也会随之增加。(马海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