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发 司海英 摄
哥本哈根会议,似乎是一把火炬,把“低碳经济”的梦想从星星之火点燃成燎原之势。但是,对于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炙手可热”的低碳经济,带来的不只是无边的想像力和大把的投资机会,还有由此带来的巨额资金投入和能源高成本问题。
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了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不少专家认为,考虑到我国“十一五”确定的计划是到2010年的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实现上述40%-45%的目标也是比较有希望的。
要实现既定的低碳目标,无非是两条路,即发展新能源和实现传统能源的节能减排。但无论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还是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升级,都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投入。未来我国能源结构趋向“绿色化”,也就意味着能源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在呼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协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做好主动为低碳经济埋单的准备。
事实上,降低GDP能耗,越往后难度越大。以火电行业的节能降耗为例,一直以来实行的火电机组“上大压小”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在继续推进过程中,难度会越来越大,压“小”的标准也将不断上调,届时推行面临的企业压力将较大。与此同时,能源生产成本将悄然提高。
新能源生产成本一直偏高,未来其占能源比例的增加,也将推动能源整体生产成本的“水涨船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投入。
资金与技术的支持,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先说资金来源,发展低碳经济无疑需要各级政府大量的财政支持,同时更需要企业实体以及广大消费者来买单,而后者很可能是主要负担者,例如通过电价上调的方式实现能源价格的传导。再说技术支持,我国发展新能源所需要的先进核心技术多数还来自国外,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大量引入低碳经济先进技术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至关重要。不过,目前为止,我国与美国、欧盟等国家虽然签署了不少与低碳有关的合作文件,但实质性的技术与资金合作突破并不乐观。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发达国家在率先大幅度减排的同时还应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但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基本尚无实质性的行动。诚然,目前的CDM(清洁发展机制)对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该机制对项目审核程序繁琐,存在资金量较少、到位时间较长等问题,尚不能全面惠及国内的清洁项目。
因此,有专家呼吁,未来应建立规模更大、资金量更多、时间周转更快的国际低碳资金支持体制;同时,我国也应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初始对资金问题未雨绸缪。(邢佰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