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是否建设垃圾焚烧厂,政府与市民的意向明显冲突,两方面意见对峙持续了月余之久。市府在23日紧急调整立场可看作是一个转折点。常务副市长苏泽群近期接连表示,加大垃圾分类的推广和普及力度,促进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他还承诺:垃圾焚烧厂建在哪如何建,第一决策者是市民。而作为目前广州规模最大的垃圾分类试点,越秀区东湖街的垃圾减排量超过八成,成为有关部门调研的焦点,其成熟的分类模式有望在全市范围内推行。
在番禺垃圾焚烧厂项目上,政府与民众逐渐取得一致认知,即:无论如何都要正视垃圾增量扩大的现实。两下的分歧在于处理的方式,焚烧与分类并不是天然矛盾的两种手段。眼下的僵局并不一定是坏事,其中蕴含着真正推动垃圾分类的契机。若是结合东湖社区这样的良好经验,并将民众吁求垃圾分类的热情与实事求是的鼓励政策结合起来,未尝不是走出当前决策困境的办法。
垃圾分类在广州有十年的历史,整体上的成效并不显著。以致某些部门官员认为以垃圾分类作为处理途径,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显然,这种判断不仅落后于民众的吁求,也漠视了广州试点的成就。事实证明,在社区达成高效、环保的垃圾分类不是虚幻,而是完全能够付诸行动的。除了垃圾焚烧厂,决策者其实还有其他更优的选择。关键是政府顺势倡导,与民众站在一起。
东湖街道的试点证实了全面实行垃圾分类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辅之以耐心且有策略的理念推广工作,将分类的习惯在市民家庭中稳定下来;二是理顺现有的环卫机制,创造分类的外部环境。人民需要垃圾分类。市民的思想转变不存在任何不可克服的阻碍,以公众素质不足为理由站不住脚。此外,吸引更多民间力量进入垃圾分类行业,使之与家庭的垃圾处理相衔接不可或缺。
番禺区正希望有场全民讨论,来验证垃圾分类处理的民意倾向。有了东湖街道的成功案例,讨论的方向已经不成问题。而能否走到这个正确道路上来,取决于政策对此种分类处理模式的支持力度和广度。得益于前阶段的争论,垃圾分类已经有效地实现了社区教育,因势利导将有助于获得政策与市民的双赢结果。从东湖街而至于全广州,贴近民众需求的新政策时不我待。
按照原先的设计,除了番禺,在从化和花都也都要建立垃圾焚烧厂。用焚烧厂围城的未知隐患来替换垃圾围城的紧迫感,相当于饮鸩止渴。可东湖模式提供了兼容的方案,可以同时顾及垃圾日产量的处理压力与不同区域的市民环境权利。而垃圾分类之所以10年未有建树,不在于模式落后,而要从政策无方中寻找顽疾所在。既然政府有意改弦更张,试行别的路是最好选择。
真正有效的垃圾分类是城市必经阶段,试图跳过这个阶段,已经为民意所不乐见,更为李坑垃圾焚烧厂的现状佐证为不恰当。从苏泽群副市长的表态看,政府意欲寻求更稳妥的政策。作为“第一决策人”的民众已给出了答案。余下的就是将态度变成具体政策,将求变思维化作改革动力。不需要谁输谁赢的争执,民众与政府一道求解广州环境的未来,没有比这更好的历史机遇了。
因此,将政策重心从焚烧炉的烟囱上移走,利用预备投入的巨额资金和优惠政策激发出垃圾分类的公共利益,既是超越垃圾分类初级阶段的根本之策,也是止息当前纷争的不二之选。番禺垃圾焚烧厂的争论让人们发现了东湖经验,而这种经验属于整个广州。从这层意义上讲,围绕番禺的激辩早就超出了一隅的利益纠葛,在它与东湖的作为中,遥遥可见更干净的广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