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对经济数据的反差须警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时评:对经济数据的反差须警惕
2009年11月23日 09:3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0月份经济数据让我们继续提升信心的同时,经济数据出现的一些反差,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只有在美丽数据背后找出更多的问题,才能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复苏

  10月份的经济数据如期公布,亦如各方预测的那样,经济向好的趋势没有任何改变,通货膨胀的预期仍然存在。

  透过10月份的经济数据,笔者感到,四个方面的反差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反差之一,生产资料价格与生活资料价格之间的反差。数据显示,10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2%,降幅高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1.4个百分点。但是,同期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只下降1.4%,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2%,降幅低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4.4个百分点。

  两者之间出现的反差,一方面,说明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尚没有数据反应的那么好,经济数据的美丽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政府投资,企业对经济数据的贡献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采取措施,加快企业的复苏步伐,激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畅通生产与消费的路径,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另一方面,生活资料价格“复苏”步伐远快于生产资料,预示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加大,对经济复苏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复苏与防止通货膨胀的矛盾,对下一步经济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反差之二,食品价格与非食品价格之间的反差。10月份,居民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6%,非食品价格下降1.6%。这是近几个月来,消费品价格一个比较明显的反差,且这种反差有日益加大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轮的价格结构性上涨,正是以猪肉、大米和食用油为代表的食品价格。那么,目前出现的食品价格与非食品价格之间的严重反差,会不会成为新一轮价格上涨,甚至通货膨胀的“导火索”呢?会不会因为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带动其他方面价格的迅速上涨呢?如果这样的格局一旦形成,且没有更好的措施,不仅对经济复苏构成严重影响,对社会稳定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反差之三,二产投资与一产、三产投资之间的反差。从1-10月份的投资情况来看,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第二产业与第一、第三产业之间的反差很大。1-10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4.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8%。

  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国家拉动投资的政策有关,有4万亿投资侧重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但是,第二产业发展不景气、投资热情不高,也是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因为,今年以来信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放量,且出台了一系列刺激二产发展的财政政策,同时,有关方面的报告也声称,信贷资金的投放总体上是合理的、有效的,如果第二产业的投资仍然远滞后于一产和三产,就必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了。

  我们知道,经济要真正复苏,第二产业最为关键。如果第二产业的投资热情不高,复苏迹象不明显,即使经济数据复苏,其基础也不牢固。因此,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在如何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方面,让第二产业能够“动”起来,为经济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差之四,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之间的反差。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无论是10月份的经济数据还是前10个月的经济数据,国有经济的增长速度都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经济的增长速度。从10月份的经济数据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7%,集体企业增长15.4%,股份制企业增长19.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0.8%。除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因为出口形势没有明显改观,经济增长落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之外,其他类型的企业经济增长率都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要知道,今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国有企业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且国有企业在社会资源、行业垄断等方面,也居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国有经济还比不过其他类型的经济,可能就不仅仅是金融危机的影响问题,而是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了。

  所以,从今年以来国有经济的表现看,如何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国有经济体制、机制、管理的创新、加大对国有经济的考核力度,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关注的问题。

  总之,10月份经济数据让我们继续提升信心的同时,经济数据出现的一些反差,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只有在美丽数据背后找出更多的问题,才能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复苏。(谭浩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