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石油公司"逼宫"上调天然气价格可能性不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石油公司"逼宫"上调天然气价格可能性不大
2009年11月21日 07: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席卷南方诸多城市的天然气荒,再一次把中石油、中石化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有质疑声说,早不荒,晚不荒,偏偏在寒流袭击的时候“气短”,石油公司是不是借机“逼宫”让政府上调天然气价格?

  今年以来,不断地有消息称,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案,而两大石油公司则是方案出台的力推者。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澄清说,今年不会出台天然气改革方案。至此,“逼宫”一说似乎已经站不住脚,但这场气荒在一些专家看来,却暴露了我国天然气供应中的若干问题。

  满负荷运转为何还气短

  目前,中石油的供气量占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量的绝大部分,有陕京、两湖、甘青宁、华东等四个供气区。中石油今天提供的数据说,在两湖地区,11月1日~16日,他们累计销售10222万方气,日均639万方,与中石油和当地签订的供气计划持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4万方,增幅达22%。在华东地区,对浙江的供求量也与计划持平。

  在陕京线覆盖的华北地区,前半个月日均销量是4161万方,比订立的供气计划多768万方。

  另外,中石油称,大部分输气管道的日均输量达到设计最大输量,管网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

  既然湖北、浙江的供气量与订立的供气计划相当,为什么湖北的武汉和浙江的杭州却都成为此次气荒的重灾区?

  一些专家的看法是,政府订立的购气计划量已经满足不了地方实际的用气量。近年来,一些城市迫于环境的压力,在居民用能方面,纷纷实行煤改气,有的企业也将天然气作为生产能源。这样一来,天然气的需求量陡然增加。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教授说,在北方的供气系统中,会沿途配有调峰的储气罐,在夏天天然气用量小的时候,将气储存起来,到了冬天再释放出来,弥补管道输气的不足。但是,在南方的供气系统中,却没有匹配调峰的储气装置,因为设计的时候认为,南方冬天的用气量与夏天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异,所以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导致用气量增加,就很难有补充的渠道。

  半市场化的尴尬

  采访中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两大石油公司借此次“寒潮”“逼宫”涨价的可能性不大,但确实需要尽快出台天然气的定价机制。

  据介绍,中石油目前正在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计划把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引进国内。这条管道设计年输量300亿立方米,投产后将有利于缓解今冬明春天然气用气高峰需求。

  但问题是,2008年,我国国内天然气的平均出厂价只有0.93元/立方米,而目前我国进口天然气的到岸价每立方米已达到1.6~2.1元人民币。进口的天然气究竟卖多少钱,如何确定定价机制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选择合适时机尽快出台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出台定价机制就一定是涨价,其实定价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让价格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

  董秀成也认为,价改是大势所趋,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需要形成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稳步推行价格改革。董秀成把目前中国油气行业称作是半市场、半计划状态:在油气供应稳定时强调市场,而在油气供应紧张时又强调计划。

  他说,这是由于油气产业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战略性,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油气保障靠政府、靠大集团”的思维定势,管理油气产业和市场依靠政府签发“红头文件”,市场供应保障依靠政府部门与大石油集团协调运行机制,强调大石油集团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一旦出现“油荒”,就会出现政府“焦急协调”和大企业集团“忙碌保供”的现象,国家管理油气业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和“无章可循”的状态。

  董秀成认为,在“半市场”状态下,政府决策所需信息的不全或认识不足,再加上政出多门,对油气业有效管理和油气资源有效配置的成本就会升高。他建议,目前国家应该加快油气立法步伐,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转变。 (记者 刘世昕)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