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1日电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新立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每月谈”演讲时说,居民消费率过低,是当前国民经济中很不协调的重大比例关系。
10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中华世纪坛大屏幕厅举行“经济每月谈”,主题为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新立,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黄海参与了讨论。
郑新立在演讲中说,居民消费率过低,是当前国民经济中很不协调的重大比例关系。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4%,已经降至改革30年来的历史最低水平,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率过低,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是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降低了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
二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引起生产能力的过剩。2003年—2007年,我国的投资率年均达到42.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2001年—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40.6%、48.4%和11.1%,消费的贡献率明显偏低,大批工业生产能力闲置,消费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
三是政府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在最终消费支出中,政府的支出所占比重由80年代的21.6%上升到2007年的27.3%。
郑新立在解释造成目前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时表示,一个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
其二,城乡、地区和个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制约了广大中低收入者购买力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差距最小时的1985年的1.9:1,扩大到2007年的3.3:1。县和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到2007年的32.3%。2005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64:0.65:0.6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65:0.59:0.93。全国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也由最高时1980年的17%下降到2007年的11%。
他认为,汇总过创造的GDP30万亿给大家发工资的也就占10%多一点,且65%的职工收入水平低于平均线。全社会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0.43以上,进入了收入差距较大国家行列。(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