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饥饿人口警示:粮食危机四伏带来不稳定世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十亿饥饿人口警示:粮食危机四伏带来不稳定世界
2009年10月15日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灾难性气候频发,生物燃料争粮,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粮食产量储量下降,饥饿人口上升,粮食安全形势愈益严峻。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萌生、滋长,到2008年全面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在接踵而来的金融危机作用下,产生了深重影响: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激化,粮食库存消费比大幅度下降到13%,直跌到安全线17%—18%以下;粮食价格成倍暴涨,更多穷人买不起粮食;36个国家发生粮荒,甚至引发社会骚乱,全球有10亿人口每天饿着肚子上床。进入2009年后,虽然因石油价格下降使粮食海运费用减低,加之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增产措施见效和经济回暖,粮食价格出现回落,但世界粮食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国际谷物理事会(IGC)最近预测,2009—2010年度,全球谷物总产量约为17.48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400万吨。与此同时,全球粮食库存从上年最低点进一步下降:稻米库存量将减少450万吨;玉米库存量将减少240万吨;只有小麦库存量从28年来的最低点上有所恢复。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玉米库存消费比不断下降,在2009—2010年度降为9.1%,创下自1995年以来的新低。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发出严重警告:一年前举世担心粮价高涨,如今虽然粮价回落,但发展中国家的粮价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全球饥饿人口又创新高。据粮农组织预测,今年饥饿人口将新增1.04亿,使全球食不果腹的人口达到10亿以上的空前数量!仅在严重干旱的东非地区就有2000多万人吃不饱饭。然而,迄今各方提供的粮食援助数量却是20年来最少的。

  导致世界粮食形势严峻的原因有多种:一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贸易和信用交易,同时导致失业率上升,引发民众工资收入减少,购买粮食的能力遭削弱;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灾难性气候,严重袭击了太平洋两岸的近赤道地区,澳大利亚、阿根廷等“世界粮仓”均遭受历史罕见的干旱,小麦产量大幅度下降;人口大国印度遭遇40年来的空前酷旱,粮食供给受到严重制约;三是富人的汽车吞噬了穷人的“活命口粮”,特别是美国玉米工业消费增加迅速,2008—2009年度,美国玉米工业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已高达50%。美国《新能源法》规定,到2015年用作燃料乙醇原料的玉米将增加到1.4亿吨以上;四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片面迷信世界贸易自由化,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产粮能力弱化,国内粮食长期短缺,依赖进口粮过活。

  “民以食为天”。一个饥饿的世界、一个粮食危机四伏的世界,不可能是和谐稳定的世界。消除非洲、亚洲诸多发展中贫困国家的饥荒,依然任重道远。实现粮食安全,有赖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的经济发展战略,把粮食生产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粮食供给;有赖于各国积极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更有赖于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发达国家理应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振兴粮食产业。只有这样,才可能消除造成发展中国家缺粮的根源。此外,建立世界粮食公平、公正的市场贸易新格局和新秩序,最终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十分重要。(丁声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