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出现反弹,会否引来新一轮物价明显上涨?观察人士认为,食品价格上涨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走势,但目前尚看不出物价整体水平明显反弹的动能,未来一段时间物价可能维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首先,目前一些食品价格的上涨并不严重。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36个大中城市猪肉零售价格为每500克11.94元,虽然连续十多周上涨,但总体涨幅只有百分之十几,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下降20%左右,而且这是在发改委启动生猪价格干预的基础上发生的。鸡蛋、蔬菜价格占CPI权重较小,其价格短期变动与季节性有关,长期与粮食、猪肉价格正相关。在供求关系较为宽松的条件下,目前这些食品更多是处于恢复性温和上涨的范围。
其次,当前我国仍处于需求偏冷阶段,今年GDP增速很可能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如果较短时间内发生新一轮通胀,那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滞胀”时期,我国历史上尚未出现过这种情况。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滞胀”通常意味着供给曲线的大幅上移,而我国目前恰恰相反。在粮食数年丰收、生猪存栏数稳中有升、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现象普遍的情况下,显然由供给短缺带来价格上涨的压力并不明显。
从构成CPI的八大类产品来看,上半年带来物价下行压力的主要是食品类、居住类,以及交通和通信类等价格,其中食品价格对CPI的下拉作用尤为明显。7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0.2%。这表明食品价格仍未改变总体回落趋势,但总体降幅正在趋小。食品价格由下降到上行,可能引起CPI走势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专家预计,由于翘尾因素逐步消减以及价格环比企稳,未来CPI降幅将明显收窄,并于四季度由负转正,明年全年CPI涨幅可能攀高至3%左右。
有观点指出,我国本世纪发生的两次物价明显上涨都是由于食品价格引起的,因此应对食品价格上涨予以警惕。这一方面是由于食品价格直接涉及民生,而且在我国CPI中所占权重较大。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两次物价上涨又有明显不同。2004年由于粮食涨价,6、7月CPI涨幅都达到5.3%的高点,但11月CPI涨幅便回落到2.8%的正常水平。而2007年,我国经济过热的现象更为明显,由猪肉引起的物价上涨压力持续了一年多,CPI涨幅月度峰值达到8.7%。两者对比,说明食品价格上涨并不是导致通胀的充分条件,只有在需求明显过热的情况下,结构性物价上涨才有蔓延的空间。
不过,食品价格并不是当前居民通胀预期上升的唯一推手,其他因素也值得警惕。如楼市、股市价格上涨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国际油价回升引起PPI上涨的传递效应,水、电、气等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均有可能在未来带来物价上涨隐忧。近来,发改委等价格调控部门指出,最近一段时间社会通胀预期有所增强,并数次强调加强价格监管,审慎出台调价项目。在当前通胀仍未成为近忧的情况下,此举重点在于引导预期,为经济社会提供良好的价格环境。
观察人士指出,未来一段时间仍应继续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理顺水、电、气等重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这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有利。另外,应从全局角度提高价格调控水平,避免出现集中提价、提价幅度过大,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继续完善和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以及监测预警分析制度的作用。( 韩晓东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