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市场泡沫不可避免:不必讳言也不必过激反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资产市场泡沫不可避免:不必讳言也不必过激反应
2009年08月18日 08: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不必讳言,当前中国的资产市场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但是还远不到担心中国会陷入泡沫经济的时候。因此,也不必对此做出过激反应。

  泡沫经济和经济泡沫有点关联,却又完全不同。《辞海》中对泡沫经济的解释是,“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至于什么是经济泡沫,学界的释义不尽一致。笔者赞同这样的解释,一种商品,或一种资产的价格较长时间高于其实际应有的价值,并引起投机交易,就是经济泡沫。按照这样的理解,当前中国的资产市场,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确实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泡沫现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涨,凯恩斯主义失灵,供应学派曾批评凯恩斯主义是以短期分析为特征的宏观经济管理办法,政府的干预往往服从政治需要,只有短见而无长谋。

  但是,当今世界,哪个国家的政府敢于不顾眼前的经济形势,去捍卫什么自由市场原则?在遭遇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后,西方各国苦无良策,只能重启凯恩斯主义的老办法,增加财政支出、减税、扩张货币供给,甚至对银行实行国有化等政策应对危机。由于政府的干预,市场流动性一下充裕起来,在实体经济没有复苏情况下,股市、大宗商品市场等价格率先回升。

  8月1日至7日一期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统计显示,美国的股市的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已分别比去年底上涨3.4%和8%,日本的日经225指数上涨14.2%,欧洲的金融时报100上涨7.4%;金属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比上个月上涨9.3%,非食品类工业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12.6%;相对于基本上还都是负数的实体经济增长率而言,这其实也是一种泡沫。

  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相当高的中国企业,是在人民币汇率上升,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以防止经济过热的情况下,突然遭遇到了全球经济衰退,需求急剧恶化的困境。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就业,政府断然调整政策,改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增长。目前,外销市场还没有根本好转,实体经济部门仍在观望,难免有部分资金进入资产市场,从而推高了资产价格。

  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资产市场出现一些泡沫不可避免,也未必是坏事。资产价格取决于人们对其预期收益的判断,资产价格走高,通常表明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信心增强。正如温总理所说,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信心危机和信用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因此资产市场有点泡沫对于凝聚人气,增强信心是有益的。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好转迹象的情况下,只能一鼓作气,不能错失良机。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出现的一些经济泡沫现象也还不至于形成泡沫经济,更不至于“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中国遭遇的经济困难与西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西方是由于次贷泡沫破灭,金融业遭受重创,从而拖累实体经济而发生全面危机的,而中国遇到问题是实体经济因市场环境恶化导致的增长放缓,银行系统由于有“防火墙”,还是比较安全、稳固的,即使个别资产市场出现泡沫破灭的情况,也不至于就拖垮整个金融体系。

  西方应对危机的措施主要是向金融体系放水,挽救问题银行;中国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推出了大量以公共工程为主的实体经济项目。实际上,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5月高于50%(经济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并大体在53%的水平平稳运行。

  由此表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正恢复增长势头,只要实体经济能保持增长势头,就能吸引资金,抑制虚拟经济泡沫膨胀的冲动。

  当然,中国也不能对目前资产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一些泡沫现象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要密切观察资产市场泡沫发展情况,一方面将其引导到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有科学的预警机制,当泡沫超过合理的水平时,适当干预,以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陈晓彬

【编辑:秦欣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