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情况下,在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走向投入极大关注之时,中央再度提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在长春召开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会议要求下半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进入2009下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向好迹象,但是担忧我国出现通胀的声音也不断出现。业内专家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还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出于对远期通胀压力的考虑,未来货币政策在坚持宽松的基调下,将在“适度”二字上做文章。从宏观来讲,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及“保八”目标带来了投资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金融对经济支撑作用显著,央行发文明确继续“宽松”基调
今年以来,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银行新增贷款达到7.37万亿元,推动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7.1%,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成效显著。
为此,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频频发出信号,明确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强调,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此次央行再度提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作为一脉相承的观点看待。央行指出,下半年将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增强可持续性,满足促进经济回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引导市场和公众形成合理预期,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由此显示了,中央对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产生成效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延续既有政策的取向。再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各方面信心,遏制住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随着各种措施的推进和完善,效应还将进一步显现。
“适度”成为“宽松”的前提条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挑战,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因此,货币政策的“宽松”要建立在“适度”的基础上。
从此次央行的表态可以看出,央行由6月份提出的“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变成了现今“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且强调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调控。这一细微的变化是央行根据目前的经济环境而对货币政策做出的细微调整。
究其原因,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变动都不能频繁,因为政策变动频繁会影响人们的预期,这对经济的消极影响很大。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不能改变。”
从长远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整,一定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货币政策刺激落脚行业和民生
当前,中央确保宏观政策稳定的信心十分坚决,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完成“保增长”的首要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保增长”中,货币政策能保“量”、保速度、保扩张;而保“质”、保升级、保效益,还要靠能够直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财政政策。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例如,下半年,央行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有保有压,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贷款质量,促进贷款均衡投放,控制贷款风险。一系列举措有利于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又如,对于电子信息行业来说,各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拥有核心技术。为此,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高耗能的加工占比例较大,行业发展受国外制约太大,电子信息振兴规划的适时提出,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消费,通过一些大项目促进自主创新发展,将给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回到根本出发点。当下,国家再次提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凸显了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惠及民生的决心。通过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适当地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增长,更有利于为那些惠及民生、亟需财政投入支持的地区和行业提供更多的直接支持。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张颖洁)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