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明显的企稳回升态势。笔者认为,当前经济企稳回升,从性质上看只是出现了一定转机,还谈不上是转折,更不能认为经济已经全面复苏。目前还不宜过早地收紧宏观经济政策,而应继续保持必要的政策刺激力度,下大力气夯实经济回升的基础。
出现积极变化
当前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基本上结束了“去库存化”阶段。在经历连续两个季度大幅度库存调整之后,二季度工业产成品增加额为1450亿元,较一季度净增加3470.6亿元,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温和的库存回补阶段,剧烈的库存调整基本结束。因此,扩大内需政策对即期生产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目前有60%以上的行业生产增长加快,近60%的工业产品生产加快,尤其是发电量和钢材等主要工业品生产增长明显加快。
扩大内需政策成为经济出现转机的主要动力。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比一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并没有因为就业减少和居民收入下降而下降,尤其突出的亮点是,汽车、房地产两大主导产业销售增长加快,分别增长31.7%和17.7%。
市场信心持续增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3.2%,已经连续四个月跨越扩张——收缩分界线,表明制造业的扩张具有持续性。消费者信心指数在今年3月触底后开始反弹,5月份回升到86.7。尤其是股票市场在全球股市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股市由最低1600多点一路上行至目前3300点以上,表明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然而,尽管当前经济出现了上述积极变化,但增长基础并不稳固,政府驱动型特征十分明显,民间投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消费需求增长后劲不足,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状况未见根本性好转,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如果现在改变政策姿态,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再次探底。
夯实经济回升的基础
继续维持当前来之不易的积极经济走势,在认识上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高度重视外需变化对我国需求格局的影响。上半年,在净出口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的情况下,GDP增长7.1%,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已接近8%,因此有人乐观地认为外需已不是影响中国经济的主要因素,甚至认为本轮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大规模存货调整引起的,外需是次要因素,进而推理只要存货调整结束,即使没有刺激政策,中国经济仍可保持8%左右的增长。
实际上,外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看其对GDP的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作用,包括产业、就业和收入以及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等,这也正是政府千方百计稳定外需的目的所在。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将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逐步转向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需求共同拉动,但短期内,外需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因素,这也是判断本轮经济是否出现或何时出现转折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需下降导致的总需求减少并不是由消费需求增量补充的,而是由行政主导型投资补充的。我国消费增长尽管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但是基本的需求格局并没有改变。在民间投资没有及时跟进的情况下,行政主导型投资是临时性的、不稳定的。在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稳固确立之前,任何短期政策对出口下降的临时性补救都是不可靠的。换句话说,在大的需求格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外需对经济复苏的重要性是始终不能忽视和回避的,这是判断经济走势是转机或转折的一个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外需仍在恶化之中, 4、5、6月分别下降26.4%、22.6%和21.4%,降幅虽然逐月缩小,但整个上半年出口同比降幅达21.8%,下半年出口实现正增长难度依然较大。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部分经济数据好于预期,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经济衰退趋势明显趋缓,但是美国实体经济仍在下滑之中,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仍未企稳,6月份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5%,实体经济何时见底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即使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如多数预测那样,在2010年可以实现正增长,其复苏之路也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出口在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约占GDP的32%,占制造业市场销售份额40%左右。因此,在国际环境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外需尚未摆脱疲软态势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出现转折性变化或全面复苏尚需时日。
二是谨慎看待“回暖”指标。政府主导型投资对当前经济回升起了决定性作用,民间投资和生产刚刚开始有所回升,信心还不稳定,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消费增长主要是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短期政策刺激的结果。就业和收入下降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刚刚有所回暖而新的不稳定因素又有所暴露。此外,产能过剩问题还没有根本性好转,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将影响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我们必须对下一步经济回升过程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足够的估计,目前还不宜过早地收紧宏观经济政策,而应继续保持必要的政策刺激力度,下大力气夯实经济回升的基础。
三是过早紧缩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稳步复苏。目前CPI和PPI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且降幅仍在加深。CPI从2月份由负转正后,6月份下降1.7%,PPI由年初-3.3%下降至6月份的-7.8%,虽然CPI和PPI下降主要是受翘尾因素影响,但是总需求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核心通胀率由今年初的-0.5%扩大到5月份的-1.3%,足以说明这一点。目前之所以有人担心通胀,主要是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长过快,以及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在国内外市场普遍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从货币到价格的传导时滞大大延长,短期内货币政策的着力点还是应该继续放在给企业“输血”、给市场“造血”上,过早地防通胀会伤及实体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特别是会伤及刚有起色的民间企业投资,可能会得不偿失。与此同时,要高度关注资产价格,采取必要的监管手段,防止资产泡沫化。(樊彩跃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