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额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形势迅速好转,成为全球经济衰退中的罕见亮点。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全年保8无虑。不过中国靠大量信贷刺激经济的举措也带来了风险。
投资“单引擎”拉动二季度G DP强势回升
即使经济增速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中放缓,很多分析人士仍认为中国有望实现2009年经济扩张8%的目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昨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 .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超预期的信贷刺激规模强力拉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高位猛增(图3),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旺盛稳定(图1),拉动二季度G D P强势回升,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缩减,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正在取得明显成效。
李晓超列举数据佐证,上半年在G D P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 D P增长3.8个百分点。
而投资,我们通常叫资本形成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不完全是固定资产投资,还包括库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
外需不足仍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图4)。上半年中国出口同比下降了21.8%,这一降幅为多年来少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41%,下拉G D P增长负2.9个百分点。表明世界经济衰退仍未见底。
通胀PK通缩
在任何经济体,通胀的第一因素都是货币。
根据央行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 2)同比增长28.5%,创历史最快增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34.4%,这是自1998年4月发布此项数据以来的最高点。
抗通缩如恍昨日,通胀压力又翩然而至。
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 P I)和P P I分别同比下降1 .1%和5.9%,而6月份CPI和PPI分别同比下降1.7%和5.9%(图5、6)。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撰文认为,6月CPI负增长主要是受去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大约有2个百分点。从今年初到6月,CPI累计上涨0.3个百分点,两者相抵为1.7%的负增长。翘尾因素的影响将持续到今年三季度,但CPI二季度已经见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 .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1%,服务业领域的价格上涨或领先于其他行业。
尽管如此,由于流动性宽裕对通胀的影响滞后,今年下半年出现CPI通胀的可能性较小。通胀更多地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升,6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如果C PI通胀仍然可控,即使决策者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心增加,货币政策或仍然将以微调为主。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分析师祝宝良表示,6月份的新增贷款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这样通缩压力减小了。他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大变,因为实体经济相对来说增长不是太快。“下半年宏观政策不会变,可能转为调结构。”
强劲复苏中暗藏的危险
李晓超指出,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分析人士认为,靠大量信贷刺激经济的这一战略也附带着风险。大量低成本资金涌入经济,可能会溢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新的泡沫不断膨胀。如果出现大量坏账和失败项目,将对经济增长和公共财政带来压力。此外,中国经济对政府推动的投资与信贷的依赖性意味着,任何政策波动都可能逆转目前正在上升的市场信心。
“投资拉动下的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稳定性,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在左小蕾看来,今年4万亿财政投入,是因为我们连续5年经济增长所积累下来的财政实力,财政上支持的力度很大,今年经济没有办法持续推动持续增长,明年财政就会降下来。明年政府投资支持经济增长实力上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只能扩大赤字,增加发债,增加了一些经济不稳定因素。所以,从财政角度来说,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会受到挑战。
此外,今年银行大规模、史无前例地进行新增贷款,明年能不能继续这样的规模和速度?因为大家现在已经感觉到银行的风险非常大了,明年靠投资拉动的来源都会受到挑战,如果明年不注意这些问题,就会遇到问题。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表示,中国必须把经济增长立脚点放在内需上,他说,美国政府并未放弃强势美元的政策,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事实上也从来都不是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当然,国际收支不平衡仅仅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美国贸易逆差的减少意味着中国和亚洲国家贸易顺差的减少。无论中国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中国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难以避免。或迟或早,中国将实现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因此,中国必须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内需上。如果不愿主动调整,中国将付出极高代价。(龙金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