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关键时期,宏观政策须稳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关键时期,宏观政策须稳定
2009年07月13日 07:10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当前,国民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增多,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效果正在显现。但经济出现向好的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将如何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如何看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本报将推出系列评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时至年中。回首上半年,中央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推出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对于遏制经济下滑、防止通货紧缩、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显现,我国经济运行已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署名经济形势分析估算,二季度GDP增速可能接近8%。这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大幅下滑、失业率急剧攀升形成了鲜明对比。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巨大,但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财政收入下降较多,财政政策持续扩张难度加大;银行贷款快速飙升,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有所抬头。

  形势稍好,尤须兢慎。经济出现向好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加强。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这些马车可能“快跑”,也可能“歇脚”: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成效初显,但世界经济衰退尚未见底,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将持续,外贸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投资需求增速加快,但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效果不明显,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但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等因素,可能制约居民未来的消费支出和消费升级,央行最新调查就显示,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降至历史最低。由此可见,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既有上行的动力,也有下行的风险,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好形势,真正迎来全面复苏。如果“见好就收”、轻率地改变那些实践证明对应对危机有效、对保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关键期”很可能演变为“反复期”,甚至可能不进则退。

  当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等于拘泥死守、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应当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前提下,进一步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消费、民生、企业技改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有效带动民间投资增长。同时,应当在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编辑:卢岩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